Loading...

黃詹愛(果慈)菩薩|《人生》360期「大家來拜《梁皇寶懺》」專題人物

人生雜誌Humanity Magazine -
曾與《人生》讀者分享梵唄與修行的黃詹愛(果慈)菩薩,於2024年2月28日往生,感念果慈菩薩一生對三寶、對聖嚴法師及佛教高等教育的護持,再次分享果慈菩薩受訪的文章,以表達我們的感恩與敬意。祝福果慈菩薩,阿彌陀佛!

 《人生》360期「大家來拜《梁皇寶懺》」專題人物:黃詹愛(果慈)菩薩.至誠拜懺,半世紀不退轉
▲果慈菩薩。  圖片來源:《人生》360期

《人生》360期「大家來拜《梁皇寶懺》」專題人物

至誠拜懺,半世紀不退轉

編按:一字一音、一板一眼,黃詹愛在北投教導梵唱、法器近半世紀,嚴謹的教學態度,為她博得「愛姑老師」的尊稱。當中華佛學研究所辦學經費不足之際,聖嚴法師也借重她的專長,連年由她帶領四場拜懺法會,接引無數人透過懺法利己利人,她是法鼓山四眾津津樂道的「果慈菩薩」。

 ■ 黃詹愛(資深經懺佛事教學者)
我在三十六歲接觸佛門,皈依師是關渡靜觀寺的正願比丘尼。正願法師對經懺法會鑽研深入,有意培養在家居士學習經懺,因此我的經懺本領完全學自於他,主要學習儀軌、念唱和法器。

我受的是日本教育,認得漢字,平常口語講的是閩南話,但誦經和口語畢竟不一樣,所以又向漢文老師請教,學會用漢音讀經文、念懺白。

在一群同參道友當中,我總是最早學會,往往聽學一、二遍就能記得。正願法師時常讚歎:「我的所有工夫,不用一個月就讓你學光了。」這些懺法彷彿不是現世才學會,而是累世裡就學成了。
 

教經懺佛事結人緣

不到四十歲,我就在北投一帶教經懺佛事,由幾位北投地區的居士提供自宅,作學習場地。我把教學當作奉獻與服務,不收分文學費。一個班三十到七十人不等,還有遠從桃園龜山、臺北蘆洲來的學生。

每個人學習經懺佛事的目的不同,所以教之前,我先讓學生明因果,首先言明不能拿經懺工夫賺錢,提醒大家學經拜懺的意義,「經」如同修行「路徑」,凡夫學習佛陀的真理言教,跟著佛陀的道路走,最終目的在於解脫出三界。確定學生都理解之後,才正式教學。

在接觸農禪寺之前,我已在臺北關渡的靜觀寺和毗鄰的關渡宮當了十六年義工,承擔法會領眾、經懺佛事教學和大寮的工作,頗受這二處道場的倚重,人家都稱我為「愛姑老師」。然而這十六年來,因緣不具足,還未真正領受到佛陀的教法。

1983年春季,春暉印經會護持農禪寺舉辦第一次「清明報恩佛七」,印經會的程淑儀居士寄來一份《人生》月刊與我結緣,當時我剛好錯失旅遊綠島的機會,正懊悔不已,突然看到法會的訊息,精進心生起,心想:「我應當和大眾一起精進!」於是帶著海青和縵衣(菩薩衣)趕往農禪寺,從此結下往後三十多年的護法因緣。

七天的法會結束後,聖嚴師父打電話邀我到農禪寺開會,會議中每個人都講國語,當時我一句也聽不懂,內心感到煩惱,我想註定是和農禪寺無緣了,下次不會再到講國語的道場共修。想不到師父早已製作好聘書,當場把念佛會悅眾的任務交到我手上,希望我以教經懺佛事的人緣,接引更多人念佛、學佛。

接下護法任務後,因為擔心語言溝通障礙,一開始我只想「逃走」,但師父總是慈悲地安慰我說,等到念佛會人數超過三百人,就讓我「退休」。為了跨越和師父的溝通障礙,我報名國民學校夜間部,從注音符號學起,讀了六年以後,溝通的問題終於不再令我苦惱。依止聖嚴師父後,人人改稱呼我「果慈老師」;念佛會也從一開始的三十多人,經過護法悅眾齊力承擔,短短幾年內,共修成員超過數百人。
 

度眾消業的大懺王

以前的農禪寺設備簡陋,圍牆只用甘蔗粕板搭起遮蔽,勉強隔出一間大殿,平時只掛一張觀音畫像,大寮物資空虛,也沒有像樣的供花、供果,來的人如果沒有堅固的求道心,看了真的會轉身就走。和聖嚴師父相處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他的行誼風範充滿慈悲與智慧,因此發願永遠追隨師父左右,一路跟著師父從無到有。

當念佛會的階段性任務圓滿後,有一天,聖嚴師父突然到我家中拜訪,表達希望借重我的經懺專長,護持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辦學經費、護持農禪寺的道場建設,於是我規畫出「一年四懺」──一月《千佛懺》,三月《法華懺》、《水懺》,七月《地藏懺》,十月《梁皇懺》。只要是跟我學過經懺的學生,都接引到中華佛教文化館和農禪寺皈依、共修,舉辦法會時,也多了許多幫手。

1980年代,北投地區很少有寺廟拜《梁皇懺》,但是大家都知道這部是「大懺王」,消業最多,度人也最多。我們累世造作的罪業,比須彌山還要高,《梁皇懺》的懺文很有意義,帶領我們詳細懺悔罪業,只要誠心誠意禮拜,就能夠消業,是一部非常殊勝的懺法。

在「一年四懺」當中,《梁皇懺》接引的信眾人數總是最多,大眾對這部懺法的功德力很有信心。當時,聖嚴師父身邊的出家弟子很少,義工更少,辦法會時,由我領眾擔任維那,安排法會儀程,我的學生掌法器,同修充當知客,負責寫牌位、收功德款;有時大寮缺人手,我就「前場兼後場」,用布施護持的心,想盡辦法讓參加法會的人,拜得歡喜、吃得充足。後來,法會過程一一做成錄音紀錄,農禪寺的法師在學習時,只要把唱誦內容翻成國語,曲調不改,就變成學習梵唄的參考資料。

學佛將近五十年,感恩一路走來都有諸佛菩薩的愛護與指引。每當道場需要人手,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我總會站到聖嚴師父面前自我推薦。我今年八十三歲,儘管身體經歷脊椎、腿骨、手骨手術,在道心的支持下,我還能在文化館領眾禮《千佛懺》、《地藏懺》,到農禪寺參加《梁皇懺》、《大悲懺》。在修行的路上,我還不打算退休。

(摘自《人生》360期)
更多相關報導請見
https://www.ddm.org.tw/maze/277/page2.asp#2

★果慈菩薩跟隨聖嚴師父30年.2010. 10/02.法鼓山寶雲寺 請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9SYCsAr_p4


文章出處‧《人生雜誌Humanity Magazine》360期「大家來拜《梁皇寶懺》」專題人物:黃詹愛(果慈)菩薩
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790338906454859&id=100064362712569&set=a.464719042350182&source=57&refid=52&_ft_=encrypted_tracking_data.0AY_1iwws-RfyQdj128MW0kan1wztOU0n3pCkZZwkkvaXufvm6HZzN1QWDQ97Se6_mGm61nKwG6kxOjqY_zJVIoiQypohv6ETk4V1LhYZ_mkd-Q4NBnl9wXswJZ62VVwj5YHJxGjgL2uUP9-CTB-x4px49OA18pk_buJxjtLSRPkocVfwlzL4lORoaH9vufuO4pjQsdKt0Bo8KscIU3wdr6UTWCnwpU5kfkFT10pOgR0344FnfDN3YQueQc4bHQ6FbS-c5DksXgSN6ZEYi9wZ3z7udFZuJj4gWDtKpgkGYXo57_Ir9pmJUXKaCnEAGy3v5lVEcYwXHN4MQuU3Zd9CshFKRvSEkD0oecbEJv3NWXLfDSa0&__tn__=EH-R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