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喪親的悲傷,總在「父後七日」落幕才開始?

【死亡咖啡館】之秋山堂座談精華(一)


【楊子佛教禮儀.臺中訊】
 
  正是因為忙、因為累,許多人直到「父後七日」落幕,辦完葬禮,親友離去,獨自回到家後,失去親人的悲傷才開始泉湧噴發……
 
秋山堂「死亡咖啡館」活動,主題定調為「談喪親的失落與悲傷」,多位來自各領域的專家應邀與談,包括「楊子佛教禮儀」中區負責人楊子牧師兄
▲秋山堂「死亡咖啡館」活動,主題定調為「談喪親的失落與悲傷」,多位來自各領域的專家應邀與談,包括「楊子佛教禮儀」中區負責人楊子牧師兄(左二)。
 
死亡咖啡館,打破禁忌輕鬆聊生死
 
  由英國 Jon Underwood 在 2010 年發起的「死亡咖啡館」(Death Café)活動,邀請民眾以正向態度,輕鬆聊生死,打破傳統禁忌的話題,更啟發了人們對生命的深刻省思,因而在全球廣獲響應,迄今世界各地已舉辦過數千場活動。
 
  自從 2014 年郭慧娟老師把「死亡咖啡館」引進臺灣,短短4 年間,全臺各地已辦過逾 300 場活動,相關效應逐漸在社會上發酵,如今已有愈來愈多人願意開口討論自己和親人的「身後」議題。
 
  臺灣最近的一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就在 11 月 17 日週六下午 14:00,於臺中美術館秋山堂,在裊裊茶香中溫馨開場。現場除了應邀與談的禮儀師、安寧護理師、臨床心理師等各領域專家,報名參與的民眾近 60 人。
 
臺灣最近的一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就在 11 月 17 日週六下午 14:00,於臺中美術館秋山堂,在裊裊茶香中溫馨開場
▲臺灣最近的一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就在 11 月 17 日週六下午 14:00,於臺中美術館秋山堂,在裊裊茶香中溫馨開場。
 
「父後七日」落幕,喪親悲傷才開始?
 
  「死亡」話題的面向很廣泛,長期關注「死亡教育」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講師郭慧娟,特別將秋山堂這場「死亡咖啡館」活動的主題,定調為「談喪親的失落與悲傷」。
 
  喪親的悲傷,究竟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走出來呢?
 
▲一如電影《父後七日》所呈現的實況,親人過世後,家屬往往為了後事的籌辦忙得人仰馬翻,這種身心疲勞轟炸,常常讓人根本沒時間靜下心來面對喪親的悲傷情緒。
 
  一如電影《父後七日》所呈現的實況,親人過世後,家屬往往為了後事的籌辦忙得人仰馬翻,特別是遵照所謂的傳統習俗辦理者,不僅要輪班值夜守靈,孝女還要不時登場上演哭喪,就算滿嘴飯粒或牙膏泡也得照演不誤……這種身心疲勞轟炸,常常讓人根本沒時間靜下心來面對喪親的悲傷情緒。
 
  《父後七日》中有一段令人噴飯的小插曲,便充分反映出了這樣的情景——就在父親出殯前夕,輪班守靈的兩兄妹累癱在鋪地的草蓆上,妹妹阿梅說:「哥,我終於體會到一句成語了。以前都聽人家說,累嘎欲靠北(哭爸),原來靠北真的是這麼累的事。」
 
  正是因為忙、因為累,許多人直到「父後七日」落幕,辦完葬禮,親友離去,獨自回到家後,失去親人的悲傷才開始泉湧噴發。就如同動畫短片《阿公 A Gong》中的主人翁——
 
  失去阿公的小男孩,在形式化的傳統喪葬儀程中,面無表情地跟著大人們行禮如儀,不見半分應有的悲傷。直到高調喧囂的喪禮落幕後,在似夢非夢的黎明前夕,不斷奔跑追逐著昔日熟悉身影的小男孩,終於發現自己再也追不回摯愛的親人了,所有的情緒累積瞬間爆發成嚎啕大哭……
 
▲榮獲「2018 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年度大獎的《阿公 A Gong》,是一部以臺灣傳統喪葬文化為背景的動畫短片,故事透過一個小男孩的觀點,呈現喪親的失落與悲傷。
 
  有人說,「時間是治療傷痛的良藥」。但是,根據郭慧娟老師的觀察發現,喪親之後,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出悲傷的。尤其是那些必須在喪親當下扮演家人支柱或堅強角色的人,他們往往等到很久以後,才會發現自己並沒有好好經歷悲傷階段,以致鬱結成傷,成為久久難癒的內傷。
 
  郭老師特別分享「死亡咖啡館」活動曾遇到過的案例:
 
  有位 30 多歲的女作家,自小與父親感情深厚,甚至每天固定打電話給爸爸分享生活點滴。直到爸爸過世後,這個習慣依舊沒改,日復一日,她對著電話那一頭的沉寂,滔滔不絕訴說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彷彿父親依然還在。
 
  時間久了以後,家人開始擔心她的精神狀況已陷入病態,為了讓家人安心,她強迫自己不再撥出那組熟悉的號碼。後來,又因為每次新書發表前後,碰巧都會有親友往生,讓她被這樣的巧合嚇到不敢再寫作抒發心情。同時切斷了兩條情緒宣洩管道的後果,在兩三年後浮現——她發現自己罹患了憂鬱症!
 
有人說,「時間是治療傷痛的良藥」。但是,根據郭慧娟老師的觀察發現,喪親之後,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出悲傷的
▲有人說,「時間是治療傷痛的良藥」。但是,根據郭慧娟老師的觀察發現,喪親之後,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出悲傷的。
 
喪親悲傷,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面對?
 
  喪親的悲傷,究竟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方法來面對?或者,旁人可以提供悲傷者什麼樣的支持力量呢?
 
  這些問題,請待下一回為您揭曉。 (~待續)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