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清明節要消失了嗎?」你怎麼看?

「反環保葬」廣告之三問三思

楊子佛教禮儀.臺中訊】
 
有深刻內涵和意義的常民文化,自然會被人們保存下來,即使形式不同以往,精神也不會消失,一如以愛與感恩為核心的「慎終追遠」文化。
 

清明連假期間見報的「反環保葬」廣告,提出了三個反對環保葬的理由,但若深入思考,其實不難發現其中似是而非的錯誤邏輯
▲清明連假期間見報的「反環保葬」廣告,提出了三個反對環保葬的理由,但若深入思考,其實不難發現其中似是而非的錯誤邏輯。(廣告原圖翻攝自報紙)
 

今年清明連假期間見報的「反環保葬」廣告,大家想必對其聳動的標題記憶猶新——「清明節要消失了嗎?所謂環保葬其實只是個美麗的誤會!」
 
該廣告以漫畫形式,提出了三個反對環保葬的理由,若未經深思明辨,一般人可能很容易就會被乍看似乎挺合理的論調給說服,但若深入思考,其實不難發現其中似是而非的錯誤邏輯。

以下試就廣告中提出的三個問題,邀請大家一起來檢視驗證其中的邏輯究竟是否合理。
 

第一問:環保葬真的環保嗎?
 
廣告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樹葬、花葬真的環保嗎?」千萬年前的恐龍化石,至今依舊不見分解,同理可證,環保葬的骨灰也不會分解 ?!
 
深入思考破解迷思
 
廣告所述,究竟是耶非耶?且讓我們一起來深入思考:
 
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千萬年前沒有人幫恐龍把大體火化成灰啊!更何況時下的樹葬流程已經過改良,改以少量骨灰分層掩埋(一層骨灰、一層花瓣、一層土壤),利用有機素材(花)帶入微生物(如溶磷菌),更有助於加速骨灰分解。
 
再者,這個問題看似頗有轉移焦點的誤導嫌疑。環保葬的「環保」重點,在於加速土地回收再利用的時間,讓有限的土地資源得以永續利用,避免死人和活人爭地!
 
法鼓山聖嚴法師即曾於返鄉探親時,在中國西安的郊區目睹宛如「地底公寓」的土葬亂象——為了搶占所謂的風水寶地,人們爭先恐後地把親人遺體葬於當地,奈何土地有限,後來者只能一層又一層地埋在先葬者的上頭,經年累月下來蔚為奇觀。
 
話說回來,千萬年前的恐龍骨骸至今仍未分解,誠如廣告所示,那麼土葬者的遺骸是否也可依此類推呢?在臺灣地小人稠的條件下,倘若繼續維持土葬的傳統習俗,相信臺灣也處處可見「地底公寓」的奇景吧!
 
至於占地較少的納骨塔,固然是比土葬更環保一點的選擇,無奈的是,塔位資源同樣有限,而國內能夠興建納骨塔的合法墓葬用地幾希矣,人們也只能先搶先贏,但是,等到十年後、二十年後呢?我們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代又該怎麼辦?
 
環保葬的「環保」重點,在於加速土地回收再利用的時間,讓有限的土地資源得以永續利用,避免死人和活人爭地
▲環保葬的「環保」重點,在於加速土地回收再利用的時間,讓有限的土地資源得以永續利用。(攝於臺中神岡崇璞園)
 
第二問:環保葬等同埋垃圾?
 
廣告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如同清理廢棄物的方式?」因為環保葬挖洞倒骨灰,動作與垃圾掩埋場的怪手如出一轍 ?!
 
深入思考破解迷思
 
廣告所述,究竟是耶非耶?我們何不再進一步思考:怪手司機埋垃圾和家屬埋骨灰的動作相差無幾,那又代表什麼呢?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大家都很熟悉的,出自《禮記》的故事:
 
齊國鬧饑荒時,有位善心人士名叫黔敖,特地在路邊準備食物救濟布施。這日,他見到一位已經餓到路都走不穩的饑民,連忙拿起食物對人家說:「嗟!來食!」(喂!來吃吧!)結果,那位饑民寧可餓死也不吃一口,只因「不食嗟來食」。
 
現在就請大家反思一下這個問題:食物沒有好壞,施食的動作也是大同小異,為什麼有的人行善施食能讓人感激涕零,有的人,一如黔敖,卻反遭受食者厭惡不屑呢?
 
答案很明顯,差別就在於施食的那個當下,施食者心中有無尊重和敬意而已!不是嗎?
 
是的,有無恭敬心,才是問題所在!只要心中有愛有敬有懷念,哪怕家屬今天真要用挖土機去埋骨灰(舉例來說,譬如骨灰份量以噸計算的寵物恐龍),我們也絕不會說這是在埋垃圾。試問,若無愛意或敬意,就算是埋棺材,和埋垃圾又有何差別?
 
更何況時下的環保葬流程,只要殯葬服務業者願意用心規劃與耐心引導,即使沒有繁文縟節的傳統禮俗講究,依然不失莊嚴隆重;而家屬透過
親身參與(親手將家人骨灰置入葬穴)以及祝福儀式,反而更能感受到葬禮應有的情感「溫度」,也才能讓人生的最後一次相聚更見圓滿。
 

▲只要殯葬服務業者願意用心規劃與耐心引導,即使沒有繁文縟節的傳統禮俗講究,依然不失莊嚴隆重,家屬透過親身參與及虔心祝福,更能圓滿這人生的最後一次相聚。
 
第三問:環保葬不慎終追遠?
 
廣告提出的第三個問題:「要捨棄慎終追遠的文化嗎?」只因為樹葬沒有墓碑(碑上的姓名或相片)可以作為觀想標的物,所以子孫就算想「追遠」也無從追起 ?!
 
深入思考破解迷思
 
廣告所述,究竟是耶非耶?在此先反問一個問題:沒有先人的相片,那就自己帶相片去樹葬區追思吧,很難嗎?以上提議雖看似玩笑話,但真的有人是這麼做的,絕非玩笑。
 
不過,既已選擇了環保葬,足見家屬觀念不再執著,不再把親人的色身(遺體或骨灰)與存在(或云生命、靈魂、神識)畫上等號,那麼追思又何須拘泥地點?畢竟,在我們心目中,回歸自然的故人早已化為千風,無處不在了。
 
但我們深知,移風易俗是需要教育的,舊習慣與舊思維本非一朝一夕可以翻轉。譬如隨意插隊、隨地吐痰等行為,也是歷經了數十年的禮儀、文化教育,才終於漸漸從臺灣人的集體不良習性中除名的。
 
這就如同早在兩千多年前,起初人們掃墓祭祖並不是在清明節,而是在清明前的「寒食節」,當時「清明」就只是二十四個農耕節氣的其中一個而已——
 
「寒食節」的由來,原本就是為了懷舊感恩與傷逝悼亡【註】,此時嚴禁煙火,只吃冷食,人們也趁機進行掃墓祭祖等活動;至於「清明」,則是草木萌芽的時節,這個節氣帶有辭舊迎新的意味,人們也開始重生新火烹煮美食,踏青出遊。
 
【註】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為了逼出歸隱山林的功臣介之推,不惜放火燒山,孰料介之推和母親寧死也不肯下山為官,母子倆就這樣一起被活活燒死。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從此在他的受難日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在隋唐以前,人們其實是重寒食、輕清明的。直到唐代,為了方便民眾掃墓踏青,清明才正式被訂為節日,從此有了寒食、清明連假。到了宋代,寒食節的祭墓風俗逐漸轉移到清明,再加上寒食節禁火太不便民,導致這個節日慢慢式微,最後人們就只知清明祭祖了。
 
套句經典電影的臺詞,生命自會找到出路,同樣的,有深刻內涵和意義的常民文化,人們也會自動保存下來,也許形式不同以往,但精神卻不會消失的。
 
一如以愛與感恩為核心精神的「慎終追遠」文化,因為「愛與感恩」是不分古今中外,都深受人們認可的恆久價值。
 
「愛與感恩」是不分古今中外,都深受人們認可的恆久價值。一如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告訴我們的:感恩先祖,用回憶與追思,讓人與人之間的「愛」永遠傳承下去。這才是「慎終追遠」的真諦!
▲「愛與感恩」是不分古今中外,都深受人們認可的恆久價值。一如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告訴我們的:感恩先祖,用回憶與追思,讓人與人之間的「愛」永遠傳承下去。這才是「慎終追遠」的真諦!
(翻攝自 Youtube)

以愛與感恩為核心,「慎終追遠」精神永流傳
 
「清明節要消失了嗎?」若問再過兩千年後,是否還有清明節?這個問題,今日恐怕無人能回答,就如同兩千年前,當時的人又怎料想得到寒食節有一天會被清明節取代而消失呢?
 
但是,無論千年後是否還有清明節,我們卻可以肯定,「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定會在有愛的人間繼續流傳。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