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白包怎麼寫? 奠儀金額行情是多少? 包香儀有何禁忌?

白包禮金是「結善緣」大助力.重視禮尚往來,明白習俗禁忌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撰文

本文摘要

  1. 看關係重心意送白包
  2. 白包金額行情視交情
  3. 包白包禁忌不能不懂
  4. 不能不懂的白包習俗
  5. 奠儀禮金信封怎麼寫
  6. 送花籃等也能表心意
  7. 助念迴向是最佳結緣
  8. 做一個被人懷念的人

▲用素色紙或白色禮袋(常用為白色信封),內裝禮金去喪家慰問,這份禮金就稱為奠儀、香儀,用現代白話說即是白包的意思,作為向亡者與遺族表達尊敬或安慰的態度。

看關係重心意送白包

一個人在社會上依其「關係」的不同,而有了親疏遠近的倫理稱呼與倫理關懷,尤其當有人過世往生的時候,就會用素色紙或白色禮袋(常用為白色信封),內裝禮金去喪家慰問,這份禮金就稱為奠儀、香儀,用現代白話說即是白包的意思,作為向亡者與遺族表達尊敬或安慰的態度。

根據史料記載,奠儀或稱香奠、帛金、紙敬,或稱賻贈或楮敬;賻贈是親友用金錢協助喪家殮葬(辦理喪事)的意思,楮敬則是以金錢供喪家買香燭於靈前使用,總之就是專款專用送給喪家幫助料理喪葬的禮金。

賻就是以財物幫助生者,贈是以奠品弔祭死者,賻贈之俗,起於周代。宋朝司馬光《書儀》記載:「《詩》云: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敝古有含襚贈賻之禮,珠玉曰含,衣衾曰襚,車馬曰賵,貨財曰贈,皆所以矜恤喪家,助其斂葬也。」

由上文可知,傳統上人們為憐惜發生了白事的人家,凡是出席喪禮的人,都會送錢或送衣服等等,既能對死去的人表達心意,也能從惠施中表達善良、感同身受的德行。
 

白包金額行情視交情

常見白包金額行情
對象關係 白包金額
不熟、點頭之交 NT$ 300、500、700 以上
少聯繫之朋友 NT$ 1,100 以上
熟識朋友、遠房親戚 NT$ 1,700 以上
摯友、至親 NT$ 2,500 以上
曾收過對方奠儀 金額與對方相同
這樣包不失禮
禁忌 注意事項
不補包 不多包(避免造成人情債等心理負擔)
不回收(不帶回家) 喪事還在百日內有收到白(紅)帖,傳統習俗上不會出面也不送禮。
已過百日但還在對年期間,可送禮致意
信封要封口 長輩不直接包給晚輩
















奠儀禮金的數目字多寡,要依照自身的經濟情況以及親疏遠近的關係交情來定。

個人出席喪禮時的隨禮禮金,通常有台幣三百元、五百元、七百元乃至五千一百元等等數目,習俗原則上要奇數,不會有二四六八的雙數出現,但若以團體名義或特殊交情的則是例外。

臺灣習俗上會紀錄曾經收過的人的奠儀,當要包白包給對方時,金額通常依照對方曾經包的數目即可。

個人出席喪禮時的隨禮禮金,通常有台幣三百元、五百元、七百元乃至五千一百元等等數目,習俗原則上要奇數,不會有二四六八的雙數出現

▲個人出席喪禮時的隨禮禮金,通常有台幣三百元、五百元、七百元乃至五千一百元等等數目,習俗原則上要奇數,不會有二四六八雙數出現。 攝/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包白包禁忌不能不懂

奠儀禮金在形式上,有三種行為要避免,才不會引人誤會:
  1. 不補送
    即使因為得到消息時喪禮都已經圓滿,或者往生者已經出殯,在傳統習俗上是不能補送奠儀的,容易導致一般人會認為又帶來了第二場喪禮的寓意,因此奠儀不能補送,而要以其他形式去表示心意,例如親自去致意表示歉意,或者為亡者誦經、念佛、發願茹素一個月等等,藉著共修、自修的修持功德來迴向給亡者,也祝福其遺族闔家平安。
    由此可知,奠儀禮金在何時送上最合適呢?只要在往生者出殯前都適宜。有的人因為忙碌或當天有其他行程,無法親自在告別式送上奠儀,可以提前送或請親友代轉送,總之在出殯後即不再送出奠儀禮金。
  2. 不回收
    一般習俗不會將奠儀在包出去後拿回來,避免招惹喪事,但若是遇到喪家懇辭奠儀的時候,可以如何化解心理障礙呢?
    最好的處理做法,當然是要事先問清楚、探明白喪家在訃聞上的通告,就可避免被拒收奠儀的情況;或者若是當場被婉拒了,一般會由遺族或禮儀公司司禮人員將白包的錢抽出,重新放入一旁的紅包內回贈時,這樣才可以收下來,而使用過的白色信封可直接撕棄。
  3. 要封口
    傳統上,送出奠儀禮金時要封口,才能象徵「只送一次」的意思,如今為了方便行事,不會將奠儀禮金袋密封也很平常了,但建議要折一下封口處再送出去。
    當請他人代為轉送奠儀的時候,建議要有封口比較合禮,也能避免發生誤會。總之,封不封口已經沒有絕對性,自己決定無妨。
 

▲奠儀禮金在形式上,三種行為要避免,不補送、不回收、要封口。 攝/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不能不懂的白包習俗

  1. 若是家中才剛辦完喪事,還在百日內有收到白(紅)帖,傳統習俗上不會出面也不送禮,這是為了避免有重喪發生;倘若已過百日但還在對年期間,通常送禮致意就夠了。
  2. 長輩不直接包給晚輩奠儀禮金,這是一種善解人心的習俗,意喻讓長輩平平安安;倘若有長輩要給晚輩奠儀禮金時,可以用其他名義去送,或者以那位晚輩之名去助人行善。
  3. 喪家收到各方奠儀後,若是家庭經濟能力許可,不妨代亡者供養三寶或轉做公益慈善,讓遺愛廣及十方,功德會更殊勝。

▲若家屬懇辭奠儀,而親友堅持包奠儀禮金時,可先收禮表示已接受對方心意。同時將該香奠禮金以紅包全數包回是圓滿不失禮的做法。 攝/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奠儀禮金信封怎麼寫

奠儀禮金的正面為中文直書,通常是這麼書寫:
  1. 從右至左,右邊第一行與頂部約空餘兩字位置,書寫致意對象與祝禱詞,如:恭悼○公○○居士上生佛國、○母○○夫人歸西;
  2. 正中一行紙面是「奠儀」、「香儀」等字詞;
  3. 左邊的末行與紙面底部約空餘兩字位置,寫上隨禮者姓名、輩分後「敬輓」或「敬悼」。
中文香奠書寫採直式文書,由上至下、由右至左。

▲奠儀禮金的正面為中文直書,香奠書寫有講究採中文直式文書,由上至下、由右至左。


有的地區認為奠儀禮金不用具名、致辭,只要出席葬禮前,當面把奠儀交給相關司禮人員,不過多數人還是會希望喪家知道,正式具名書寫在奠儀正面左下角,多了「敬輓」,更加隆重。

若是遇到亡者是夫妻的共同朋友,奠儀禮金上夫妻不聯名,只由其中一位代表即可。
 

送花籃等也能表心意

  1. 禮劵臺灣的喪禮習俗各地區多多少少有點差異,除了個人親自去奉上奠儀禮金,也有的人因為遠在他鄉異地,無法到場時,會到各地方郵局寄送禮券,或者到電信局,以交際電報禮金表達弔唁、慰問之意。
  2. 花圈:公司、機關團體的送法,但由於經常形成場面鋪張、浪費,更不符合環保,雖然也有用塑膠花來裝飾的花圈,但現今許多民眾已會先在訃聞上懇辭贈送。
  3. 花籃、果盤:通常用鮮花、水果、罐頭、食品、飲料等物品包裝而成,成對排列在靈堂兩側。
    喪禮的花籃沒有顏色上的禁忌,通俗是以當季花種或依照往生者的喜好為主,現在民眾大多會指定高雅的蘭花來致贈花籃,上插一「花牌」紙樣,上款是書寫敬悼往生者名諱,下款是致贈者姓名或機關單位,中間是緬懷往生者的輓詞。
  4. 花車:個人或請專人在轎車前掛一小花圈,或車上懸掛兩條白長布參加殯葬行列。

▲佛教奠禮儀式重視精神內涵,多數家屬選擇懇辭奠儀、輓聯、花圈、花籃、罐頭塔等物。亦有親友以惠助追思會場花柱、花卉布置等方式表達慰問心意。 圖/楊子佛教禮儀公司追思祝福會場


佛光山星雲大師在其著作《佛教‧儀制》一書中表示:談到喪葬的禮儀,主要是做到「不虛榮、不鋪張、不迷信、不執著」。其實,紀念亡者並沒有固定的形式,古代有古代遵從的地方禮儀,演化至今日,當然現代也有現代的人情世故,更何況「真誠的心意」是無價也無法量化的。
 

助念迴向是最佳結緣

除了致送奠儀禮金,佛教更鼓勵以助念、茹素、持戒、迴向為最佳的結緣。
  1. 助念
    佛教經典記載,「念佛」是最能利益到亡者的事,尤其是親友的虔誠念佛,能更快讓往生者放下萬緣,安詳離世,趣向淨土。一般來說,至少會發願持誦七七四十九天的念佛修持功課,或是參加法會隨堂超薦,或在佛教寺院立牌供奉,以自己自修或大眾共修的力量來為亡者迴向離苦得樂,得生淨土。
    法鼓山提倡的「雲端祈福」,主要是希望參加法會的人,不是看重那一張牌位的形式,而是你對佛法有沒有信心,真正地明白無常、無我,能用當下的心念加上法會共修的力量、佛菩薩慈悲力的感應,放下執著,就是真正的超度。
  2. 茹素
    星雲大師說:「持齋的用意,主要是為增長慈悲心和養成飲食知節量的寡欲態度。」佛教的「茹素」,其實看重的是自己心意的清淨,可以說,就是培養善根來迴向功德。
    法鼓山聖嚴法師在「歡喜看生死」一文中說:
    「我的故鄉以前有個很好的習俗,在辦喪事期間,請遠親近鄰天天『吃豆腐』,也就是吃素;當時在貧窮的鄉間,豆腐是很好的素菜,所以鄉下話稱此為『吃豆腐』。遠親近鄰送一些微薄的奠儀,就可以去『吃豆腐』,菜色大多是四大碗,有海菜、青菜、蘿蔔、豆類食品等,整個喪事期間都如此。這是很好的民風,在大陸時,有很多地方跟我的家鄉一樣,臺灣則極少有人強調在服喪期間茹素。
    其實在哀悼親人亡故時禁葷,是悲憫心的發揮,也是一項功德,因為親人喪生是令人哀傷的事。那麼,牲畜為人而死,也是少了一條命,不也值得同情嗎?
    因此,法鼓山鼓勵吃素,並不硬性規定信眾非吃素不可,但如果無法吃全素,最好也盡量少吃葷食。」
    若能用護生的心為往生者茹素齋戒,時間上不論多久都可以,一週、一個月甚至一年都好。
  3. 持戒
    除了持齋,還能進一步以止惡行善的「持戒」來紀念亡者、迴向給亡者。
    星雲大師曾說:「戒的本質是不侵犯,從不侵犯中,完成身口意三業的清淨。」簡單說,持戒是持守我們自己的心,從而增長信心、智慧,生出功德。
    星雲大師開示佛教的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但從根本上來看,只有一條戒,即「不侵犯」。五戒第一是「不殺生,主要是不侵犯人的生命,進而尊重他人的生命自由。第二、不偷盜,不可以非法將別人的財物佔為己有,即「不予而取」,要尊重他人的財產自由。第三、不邪淫,要能尊重、不侵犯他人身體、名節的自由。第四、不妄語,不說惡口、兩舌、綺語、說謊等,要尊重、不侵犯他人的名譽、信用自由。 第五、不飲酒,不亂吃,不接近會傷害自身健康、使自己心智迷亂的物品,像嗎啡等毒品,要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健康的自由。」
  4. 迴向
    當我們完成以上任何一種善行時,思惟要以此善行的功德,來達成某一個的理想、願力,就稱為「迴向」。南朝齊國蕭子良於撰著的〈淨住子淨行法〉中寫到:「十方諸眾生,所行微善業,仁孝及謙敬,慈愛柔和等,忠正修禮智,矜逮賑孤窮,如是世俗善,悉迴向佛道。」將迴向作為一種祝福的表達。
「念佛」是最能利益到亡者的事,尤其是親友的虔誠念佛,能更快讓往生者放下萬緣,安詳離世,趣向淨土。

▲為亡者助念、迴向,「念佛」是最能利益到亡者的事,尤其是親友的虔誠念佛,能更快讓往生者放下萬緣,安詳離世,趣向淨土。 圖/楊子佛教禮儀公司追思祈福念佛迴向實況

 

做一個被人懷念的人

人與人間的關係除了建立在血緣,延續世代相傳的倫理,我們的一生推廣開來的交誼關係何其多,不論親疏遠近的親戚,或是這一生結交的同學、師長、事業夥伴、摯友,甚至是貴人,都是「有緣」在一起。即使我們和對方的關係由深變淺,甚至沒有任何關係,但是看到有人受苦受難,也能發起慈悲心,盡自己的能力給予對方一些助力,就這是佛教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若是我們回顧自己這一生,有多少事是會被人懷念的呢?其實細細數來,我們得到的緣分何其多,有你給我的,也有我給你的,來往的只要是好緣、善緣,都無比珍貴!
舉例來說,我們承受著國家、社會、親族、朋友的保護和栽培、庇蔭,同時我們也呵護、提攜、教育著下一代。在這樣的傳承當中,有的人立德、立功、立言而「揚名後世」,有的人還能「留芳百世」,比如眾所皆知的宋代福建興化莆田縣湄洲嶼孝女林默娘,到今日仍被尊奉為「媽祖」,成為了一個信仰文化,可知作為一個令人懷念的人,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佛教有一首〈因果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我們想要知道未來,看看現在就知道要努力的還有多少。期待與楊子有緣的大家,在看重有形的物質關係之外,還能積極惜緣培福,奮發向上過好每一天,讓人生不與草木同腐朽,留下慈愛在人間,留下家風在人間,留下感謝在人間,讓你的人生意義也在無數的明天繼續發光、發熱!

延伸閱讀:  
有任何生命禮儀疑問,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提供全台24hr客服專線 0800-365-108
連絡楊子留下您的相關資訊,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