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風水」和「因果」,哪個更靈驗?

楊子佛教禮儀.臺中訊】

 「風水」和「因果」,哪個更靈驗?-法鼓山聖嚴法師曾云,風水固然有部分的科學依據,但是也並非絕對的真理,可以參考卻不宜迷信
▲法鼓山聖嚴法師曾云,風水固然有部分的科學依據,但是也並非絕對的真理,可以參考卻不宜迷信。
 
隨著時代變遷,地狹人稠的臺灣,活人想要覓空地建房都已經不容易了,更遑論是給亡者的墓地,因此政府多年來積極宣導以火葬取代傳統的土葬;又因墓園土地、納骨塔塔位均為有限資源,在目前寸土寸金的情況下,有關單位亦大力推廣環保自然葬,諸如海葬、灑葬、樹葬花葬植存等等,不造墳、不立碑、不進塔,讓生命用最自然的方式回歸天地。
 
儘管如今已有愈來愈多民眾能夠接受環保葬的觀念,願意用最護自然的環保方式處理身後事,但還是有不少人寧可選擇墓地與納骨塔,理由不外乎方便祭祀,以及風水之說——傳統喪葬文化尤其推崇墳地風水,總認為祖墳風水好,便可庇蔭後人,興旺家族。
 
風水不能決定一切,因為關鍵在於積德
 
風水,當真如此靈驗嗎?法鼓山聖嚴法師曾云,風水固然有部分的科學依據,可從天體運行、地理磁場等影響力來解釋,其中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並非絕對的真理,即便不信也無大患,可以參考卻不宜迷信,否則恐怕反而因此造成生活不便或心生罣礙,結果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他曾引述知名地理學家李易濃先生所言:「要有(一)積功累德、(二)生辰八字、(三)地理風水,三個條件都配合得好,才能夠富貴壽考。」因此,風水不能決定一切,頂多只能說它占了三分之一的決定因素,而最關鍵的其實是第一項的「積功累德」!
 
「如果命壞而又心惡、行為不正,不會找到好的風水;縱然已得好的風水,也會遭受水災、地震等的自然災變所破壞。」信哉此言!反言之,倘若積功累德,即使遇到壞風水,也能逢凶化吉。
 
話說中國歷史上就有個家喻戶曉的絕佳例證,這個人一生積功累德無數,福報深厚,以致完全逆轉地理風水,竟然把風水師眼中斷子絕孫的絕地,變成了庇蔭家族的寶地!這個人你一定認識,甚至還讀過他的名作〈岳陽樓記〉。沒錯,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因果逆轉風水的故事:千古名臣范仲淹
 
以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誦千古的范仲淹,不但文學成就極高,生平作品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其人生平政績更是卓著,在辦學教育方面亦成就斐然。關於范仲淹的事蹟,無論是正史或野史都多有記載,他為人孝廉節義,濟弱扶傾;為官耿直敢言,愛民如子;治軍嚴謹有方,威懾敵寇。
 
一生功成名就的范仲淹,年少時境遇並不順遂,兩歲時喪父,貧苦無依之餘,母親不得不帶著他改嫁長山朱氏,因而為他改名為朱說。直到他成年後得知自己身世,便辭別母親,進入書院勤奮苦讀,因為身家貧寒,整整三年,每天都只煮一鍋白粥,劃分成四等分,早晚配鹹菜吃。直到數年後進士及第,官拜司理參軍,這才迎回母親奉養,同時認祖歸宗,重歸蘇州范氏家族,並恢復原來姓名。
 
風水寶地,利益眾生為先
 
范仲淹在蘇州做官時,曾買下南園一地,準備建屋居住,風水師看過之後便恭賀他說,這塊地的風水奇佳,宅邸建於此,府中一定會公卿輩出,子孫個個封官晉爵。范仲淹聽聞後,卻有了另一番想法:「與其一家人獨自顯貴,倒不如將此地用來辦學,嘉惠更多學子,也為國家培育更多公卿將相之才。」於是,他便捐出南園土地來興建學校。
 
范仲淹對當地教育的貢獻,其實還不僅止於此,在他擔任蘇州知府的任期內,不但創辦了府學與縣學,還費心延攬名師來任教,並實施獨特的分科教育,除了以講授六經為主的傳統「經義齋(科)」,另外還傳授水利、蠶桑、邊防等實務性質的「治事齋(科)」教育,一時盛況空前,人才輩出,各地學堂也競相仿效這種分科教育,蔚為風潮,還因此博得了「蘇學天下第一」的美譽。
 
風水絕地,留己斷絕禍害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在他三十八歲那年病故,後來他打算將母親的墳遷回老家蘇州,改葬於天平山。誰知風水師一看這塊地就搖頭,極力勸他改葬別處,因為他選的墳地竟是風水學所謂的「絕地」,若將祖墳設於此地,定將絕子絕孫。出乎風水師意料的是,范仲淹知情後反而更鐵了心要將母親葬於此地,因為他認為:「如果我註定絕後,祖墳在何處都一樣;而既然此地是風水絕地,更不該讓無辜的別人家去承受,要絕後就絕我一家吧。」
 
對於此事,稗官野史有這樣的記載:當地老百姓對范仲淹的仁心德政莫不感佩愛戴,因此聽說范家祖墳葬於絕地之事後,大家都深感於心不忍又為他抱不平,紛紛向上天祝禱,期望老天爺開眼,不要讓范大人這樣的好人絕後,最好還能讓范家多出一些像范大人一樣的好官,造福百姓。
 
說也奇怪,就在范家祖墳落葬的當晚,晴朗的夜空突然雷鳴電閃,然後就颳起狂風、降下暴雨,山上的亂石在風雨沖刷下,紛紛改變方位,甚至豎立了起來,於是風水師口中「亂石如萬箭穿心的五虎盤羊絕地」,竟然變成了「亂石如萬箭朝天的旺子旺孫寶地」。
 
積功累德的因果,戰勝地理風水
 
野史穿鑿附會的神奇之說,或可一笑置之,不過,擁有悲天憫人胸懷的范仲淹,確實平生善行無數,不但置辦義田濟助許多家境清寒的族人,還曾以自己的薪俸救濟貧民,養活多達三百多戶的貧苦人家,簡直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在為他人謀福利,甚至寧可犧牲自己也要利益眾生,這些事蹟都有史書記載足以為證。
 
話說回來,將祖墳葬於絕地的范仲淹,後代運勢究竟如何呢?
 
根據正史,范仲淹的四個兒子,個個才德兼備,甚至官拜卿相,而後世子孫也都賢達顯貴,而且家族興旺綿延不絕,傳承八百年而未衰,直到民國以來,范家子孫依然謹守先祖傳下來的家風,甚至在1989年這一年,僑居世界各地的范氏子孫紛紛齊聚臺北,共同紀念范文正公誕辰滿千年,當時在國內還特別舉辦了「范仲淹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
 
如同范氏一般擁有如此深厚福德的家族,在歷史上實在不多見,不過,單從范仲淹次子范純仁(曾出任丞相)告誡子弟與親族的家訓:「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惟儉可以養廉,惟恕可以成德」,即可知范氏家族運勢因何得以千年不衰,而這也正應了那句我們耳熟能詳的《易經》名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誠如聖嚴法師所云,「風水、地理雖然有其道理,但也未必是決定的道理。」以范仲淹的故事為例,當自然形成的「風水」遇上了人為造就的「因果」,即便是自然生成的地脈山勢水流,也要在積功累德的善業福報面前俯首稱臣。由此觀之,我們大可以說,只要平日行善積德,風水寶地根本不假他求,因為「好風水」是自己修來的!古語所謂的「福地福人居」,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