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多元自然葬常見問題:從聯合海葬,談多元葬如何祭祀

▲新北市 104 年度的聯合海葬紀錄短片,從室內的追思會會場到戶外的海葬現場,完整記錄了聯合海葬的流程,波瀾壯闊的生命樂章在海天一色的大自然見證下回歸寂靜,重返生命的源頭,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

【楊子佛教禮儀.臺中訊】

  繼今年 5 月 10 日舉辦的第一場北北桃聯合海葬(臺北、新北、桃園三市合辦),昨日(6 月 7 日)臺北市又自辦了一場聯合海葬,這也是今年 3 月以來北市府所辦的第四場聯合海葬。

  臺北市堪稱國內最早著手推動海葬的縣市,早在民國 92 年即開始摸索試辦,因為內政部直到 91 年 7 月才通過《殯葬管理條例》,詳細訂出環保自然葬的相關法規。不過,這並不表示在 92 年之前民眾從來沒有海葬的需求,事實上,楊子佛教禮儀早在內政部制定環保葬的法規之前,就已為有需要的往生菩薩和家屬,辦理過多次的海葬和植葬了。
 
臺灣第一場聯合海葬,楊子協助北市完成試辦

  楊子佛教禮儀的負責人楊子牧師兄,回憶當年在毫無法規與前人經驗可循的情況下,靠著自行嘗試摸索,逐一解決了海葬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問題,終於奠定了後來沿用至今的模式與流程。那時所經手過的海葬案例,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年僅 10 歲的小菩薩——

  他還記得那位小菩薩往生時,才念國小四年級,傷心的爸爸起初完全無法接受心愛的兒子已離開人間的事實,每天早上仍舊依照以往的習慣,買好兒子愛吃的早餐,偷偷帶到醫院太平間去,趁人不注意時跑進去探望冷藏在冰櫃裡的兒子,把愛心早餐送到已沉睡不醒的孩子面前……

  因此,當這位爸爸提出海葬的要求時,楊師兄很是訝異,這麼愛孩子的爸爸怎會捨得把孩子的骨灰撒向大海?經了解才知道,原來爸爸以前常帶著身患肢障的兒子到福隆海水浴場去游泳兼復健,那充斥著熱情陽光、沁涼海水、歡樂笑聲的蔚藍大海邊,成了孩子熱愛的消暑勝地,因此爸爸希望能讓孩子長眠在他生前最愛的大海裡。

  當年楊師兄處理海葬的作法,都是從淡水漁人碼頭包租載客遊艇出海,完成海上骨灰灑葬,因此他只能承諾爸爸,雖不敢保證遊艇能開到福隆海水浴場,但一定會盡量靠近這片海域,一圓爸爸的心願,也是爸爸此生所能為孩子做的最後一件事——用他最愛的方式向人間道別。

  正因楊子早已在多元葬的領域摸索多年,也累積了相當的經驗與心得,因此在民國 92 年,臺北市民政局決定試辦聯合海葬,卻苦無可供諮詢的單位時,透過殯葬管理處找到了辦理過多場海葬的楊子佛教禮儀,協助北市府試辦第一次的聯合海葬。初次試辦,因為行政程序繁瑣而一波三折,出海地點也從原定的漁人碼頭一換再換,最後在楊子的居中協調下,參與海葬的眾多家屬終於在萬里搭上船出海,讓這場國內首次的公辦海葬圓滿落幕。

  楊師兄說,當船隻載著家屬們啟程航向遼闊大海時,他不禁百感交集。就在那一刻,他彷彿看到了,臺灣的綠色殯葬時代,就此拉開了序幕。
 
九縣市開放申請辦理海葬,縣市合辦規模最大

  目前國內共有九縣市開放申請辦理海葬,但其中僅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四個直轄市有提供免費的聯合海葬服務,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等縣市,只有受理民眾申請自辦。

  值得一提的是,臺北市從 105 年起,每年多達九個月,每月均舉辦一場聯合海葬;新北市也是固定於 5 到 9 月間,每月各辦一場聯合海葬;但除了自家每年固定辦理的聯合海葬,訂於 5 月間舉辦的這場卻是北北桃三縣市合辦的大規模聯合海葬,開放的名額比其他月份各市自辦的場次名額更多。而從 105 年才起步推行海葬的臺中市,也自今年開始試辦中彰投苗四縣市聯合海葬,辦理費用同樣是免費,但開放的名額並不多,僅有 12 個名額。

【註】106 年臺北市自辦聯合海葬場次:2/24、3/24、4/25、5/10、6/7、7/7、8/8、9/20、10/18。
106 年新北市自辦聯合海葬場次:5/10、6/7、7/7、8/8、9/20。
(以上日期僅供參考,如遇氣候變化海象不穩,另擇期舉辦)

多元葬最常見問題:無墓無碑可供追思祭祀

  根據內政部今年 1 月底的統計資料,自 92 年至今,國人選擇植葬(包含樹葬、花葬、植存等)者,已累計多達近 2 萬 6 千位;至於選擇海葬的民眾,自 90 年至 105 年底,則計有 1 千 6 百多位。兩相比較,近乎 1:16 的懸殊比例。

  其實在國內現行的各類(環保)多元自然葬法當中,最節省土地資源的首推海葬,但是國人選擇海葬者的比例卻不高,探究其中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大多數人仍有「死後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對於海葬存有一種「死無葬身之地」的惶恐想像;再加上「慎終追遠」的傳統禮俗有掃墓、祭祀等儀式活動,而海葬者既無墓又無碑,不像植葬者至少有一塊草坪或花園、甚至是森林,可供家屬前往園區緬懷追思,難免降低了人們的選擇意願。

  事實上,前述的掃墓、祭祀問題,可說是大部分的人在考慮環保自然葬之時,最常見的問題。「臺灣殯葬資訊網」的主筆郭慧娟老師曾就此提出分析說明,她特別指出,在我國傳統喪葬文化中,死後是「廟以安神、墓以藏形」,而且「神重於形」,亦即安頓亡者靈魂的宗廟,遠比安頓遺體的衣衾棺槨來得重要。畢竟,「最早的祖先祭拜和追思,強調的都是宗廟祭祀,而非墓祭。」

  換句話說,親人往生後的各種法事祭祀,包括傳統習俗的做七、百日、對年、三年、合爐,甚至於清明祭祖等等,均是以神主牌位為主,因此,採行海葬、植葬等環保葬法,並不違背傳統文化的精神。更何況既然都已能接受環保葬「回歸自然」的觀念,可以說就不再注重「掃墓」的形式做法了,祭祀者的真誠心意,遠比虛有其表的儀式更重要!

  隨著預立醫囑的觀念推廣,愈來愈多人開始提前思考「人生最後一件大事」,不少人甚至早在生前就決定死後要採行環保葬,於是乎,交代家人如何處理自己身後事宜的「殯葬預囑」,儼然成為殯葬自主時代的新興趨勢。但因喪葬事宜乃家族大事,除非家族成員都能擁有正確的生死觀,接受「死亡,一如落葉歸根,是大自然生生不息循環的必然歷程」這樣的觀念,否則往生者回歸自然的遺願,恐怕仍舊無法真正心想事成。
 
▲採行樹葬回歸自然,親人追思懷念不必再局限於形式與特殊節日;少了公墓的陰森氣氛,追思遙憶故人變成更自在而愜意的活動。
 
轉換思維,追思故人不再受限於形式

  誠如前文所提,選擇環保自然葬,只是不再有形式上的墳墓或骨灰罈,可作為祭祀時的觀想目標物,但這不表示對故人的懷念就此變得不重要,相反地,我們應該轉換思維——追思先人不需再局限於忌日或清明祭祖日,沒有了墓地或塔位,我們反而隨時隨地都可以追思,因為親人早已化為千縷微風,無處不在。

  此外,也有些採行多元自然葬的家屬,在清明這樣的節日,會到植葬的園區、海葬的海邊,或者具有特殊意義的處所(例如亡者生前最愛的景點),與家族成員共同追思,憑弔懷念故人;抑或是舉辦紀念往生者的聯誼聚會,邀請親朋好友一同回憶故人的點點滴滴,追思緬懷亡者之餘,也延續了生者彼此間的情誼。

  拜網路發達之賜,追思或祭拜還可以在線上進行,除了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縣市,也都有提供網路祭拜平臺,不但提供了無遠弗屆的遙祭服務,而且省時省力又環保,堪稱新時代的祭祖絕佳選擇。

從聯合海葬,談環保葬如何祭祀-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生命追思紀念網」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生命追思紀念網」,提供了民眾各種網路祭拜的地點與方式選擇。(翻攝自「生命追思紀念網」官網)
 
建立正確生死觀,採行多元葬造福後世

  莊子有云:「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也曾如此明白開示:「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如果以科學觀點來看,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是不能被創造或毀滅的,只能轉化。所以說,死亡其實是能量的轉化,只不過是化為不同的存在形式罷了。

  期望未來有愈來愈多人能夠建立正確的生死觀,進而認同並採行多元自然葬法,一如郭慧娟老師所言,翻轉改變築墓占地、墓祭的傳統思維,不再執著於長期保存骨灰骸的形式化舊俗;調整追思、祭祀的心態及做法,讓「慎終追遠」回歸一心,採用更具有紀念意義的方式來追思故人,在生態存亡危機和文化保存的天平兩端取得平衡,造福地球的生態環境,也造福我們的子子孫孫。
 
有任何疑問,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提供全台24hr客服專線 0800-365-108
連絡楊子留下您的相關資訊,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