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何謂多元自然葬

什麼是多元自然葬

  多元自然葬,是基於土地循環利用以及回歸自然概念的一種葬法,也是許多先進國家大力推廣的殯葬型態。國內常見自然葬法可分為陸上的植葬、海上的海葬,植葬者一律不設墳、不立碑、不記亡者姓名;無論植葬或海葬,均須先將遺體火化,把骨灰研磨成骨粉。
  根據內政部民國 106 年 1 月底的統計資料,自 92 年至今,國人選擇植葬者,已累計多達近二萬六千位;至於選擇海葬的民眾,自 90 年至 105 年底,則計有一千六百多位。

多元自然葬常見葬法

一、植葬:包括公墓區的樹葬、花葬,以及非公墓區的植存等。
  一般作法是將骨灰裝在可分解的環保紙袋內,帶到環保自然葬區,埋入地上人工挖掘的小坑洞中,或直接將骨灰拋灑於地面。
  目前全臺各地可實施植葬的公墓,約有三十一處,其中不乏免費者,至於需付費者,收費標準多在萬元之內。可實施植存的(非公墓)園區,僅有‧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由法鼓山維護管理)、三芝櫻花生命園區,申請一律免費,且不限設籍地。

二、海葬
       一般作法是雇請可載客船隻,駛至港口防坡堤最外端向外延伸六千公尺半徑扇區以內的海域(此為政府規定的合法海域),將骨灰拋灑於海面。
  目前可辦理海葬的縣市,包括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海葬多選在 5 至 10 月間舉辦,以避免夏季颱風、冬季東北季風影響;例如臺北、新北、桃園合辦的聯合海葬,每年均訂於 5 月間辦理。


多元自然葬有何好處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堪稱國內推行多元自然葬的第一人,他認為自然葬法可體現四重環保精神:

  1. 自然環保:以知福、惜福為初衷,一不破壞既有景觀,二可循環利用土地,不造成後代負擔,三有助於人類與自然生態共存共榮,骨灰入土後,化作春泥更護花。
  2. 禮儀環保:簡化了葬禮儀程,既不需要香燭冥紙供品,也可以省略傳統禮俗的繁文縟節,以一瓣心香,祝福往生者放下萬緣,自在回歸天地。
  3. 生活環保:一改傳統殯葬風俗慣見的鋪張浪費,減少人對土地資源的占用,並且順應自然、反璞歸真,實踐了節葬、潔葬的精神。
  4. 心靈環保:追求天人合一,不設墓塚、不立墓碑,捨離一切外在形式,讓人學會歡喜自在看生死,也使「慎終追遠」得以回歸一心。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