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簡單.節約.愛地球~一次搞懂「多元自然葬」

▲斗六市公所的樹葬宣導影片,質樸地訴說回歸大地生生不息的自然哲理,並特別引用饒富深意的吳晟詩句為短片作結,在在觸動人心。

楊子佛教禮儀 · 臺中訊】

  正如以上分享的短片中所引用的吳晟詩句,「每一片落葉,輕輕鬆手/都是為了讓位給新生」,選擇「多元自然葬」,其實不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是為了我們的子子孫孫,同時,也是為了感謝大地滋養萬物的恩澤所做的一點微薄回饋。


認識「多元自然葬」,先理解「環保」真諦

  環保,儼然已成為新世紀的普世價值,許多人都以為這是走在時代尖端的新潮觀念,但你可知道,其實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已經在推廣「環保觀念」——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世間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換句話說,一切有情與無情眾生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彼此可謂生命共同體。佛教認為,人類只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諸多因緣其中一環,就如同宇宙並非以地球為中心,娑婆世界也不是以人類為中心的。

  環境保護、永續發展,並不是站在食物鏈頂端憐憫其他低等生物的傲慢口號,或者一切仍以人類利益為先的訴求;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平等心態,才是我們追求環保的正確出發點!而具備了這樣的共識,我們將能更深刻體會「多元自然葬」的真正內涵!


地窄人稠條件下的趨勢,多元自然葬在臺萌芽

  「多元自然葬」的概念,在臺灣各地開始萌芽也不過是近十年來的事。不可否認,政府單位起初推動遺體火化與自然葬,無非基於土地資源不足之類的現實考量;而臺灣地窄人稠的條件,再配合上近年來國人的環保意識覺醒,更進一步催化了此一綠色殯葬趨勢。

  根據內政部去年公布的民國104年統計資料顯示,臺灣的遺體火化率,從二十年前不到五成的比例,到如今已超過95%,在全球排名僅次於日本;至於自然葬的比例,也成長到一年近萬件,約為十年前的二十倍。不過,儘管從以上數據可看出這些年來推動簡葬、節葬的政策有成,可惜的是環保自然葬的件數只占整體比例的 5%,連一成都不到,由此可見我們對於綠色殯葬的觀念推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國內常見的多元自然葬,大致分為植葬、海葬

  所謂的「多元自然葬」,或云「綠色殯葬」,早已被聯合國列為前景可期的一大綠色產業,也是許多先進國家大力推廣的殯葬型態,鼓勵人們以自然、環保、節能、簡約、可循環利用等概念,來處理遺體,不占用過多的土地資源,除了常見的海葬、樹葬、花葬、植存等形式外,各國殯葬業者不斷推陳出新,甚至發展出冰葬、太空葬、珊瑚葬、鑽石葬等新奇選擇,堪稱為對生態環境最友善的創意殯葬文化。

  廣義來說,不刻意抑制遺體的分解,甚至於加速其分解,使遺體得以迅速被大自然回收,都可以算是環保自然葬,例如西藏的天葬。不過,本文所要介紹的,是狹義的環保自然葬,亦即人們基於土地的循環利用以及回歸自然的概念,對遺體的一種埋葬處理方式。

  「多元自然葬」在臺灣已有十餘年的發展歷史,大致有陸上的植葬、海上的海葬這兩類,植葬者一律不設墳、不立碑、不記亡者姓名;不過,無論植葬或海葬,都需要先將遺體火化,然後把骨灰研磨成顆粒更細的骨粉。

  國內現行最常見的自然葬,如果用處理骨灰的動作來劃分,可大略分為土埋、拋灑這兩種;而若以骨灰回歸自然的地點來區分,則可分為公墓內、公墓外這兩種,公墓外又另可分類為陸地與大海。簡列如下表:

楊子佛教禮儀:簡單.節約.愛地球 一次搞懂環保自然葬- 自然葬一覽表

一、樹葬/花葬
  亦即將研磨處理過的骨灰,帶到有提供樹葬的公墓墓園,裝在可分解的環保紙袋內埋入地上人工挖掘的小坑洞中,或直接將骨灰倒入坑洞,再於其上種植樹木(樹葬)或者花卉(花葬);抑或是直接在墓園內的樹木根部周圍土地埋藏骨灰。

  目前全臺各地可實施骨灰樹葬、灑葬的公墓,計有31處(以民國106年1月底的內政部統計資料為準),其中不乏免費者,至於需付費者,收費標準多在萬元之內。

【編按】查詢全臺各地環保自然葬園區。 

 楊子佛教禮儀搞懂環保自然葬-臺北市富德公墓「詠愛園」,是由福德坑垃圾掩埋場改建的樹葬墓園
▲臺北市富德公墓「詠愛園」,是由福德坑垃圾掩埋場改建的樹葬墓園。

二、灑葬(陸地)
  亦即將研磨處理過的骨灰,帶到有提供灑葬的公墓墓園,直接將骨灰拋灑於地面,或者掘洞埋入土中。
※ 樹/灑葬名人:前法務部長陳定南、舞蹈家羅曼菲、廣告教父孫大偉、藝術家陳綾蕙、作家劉枋、罕病兒曾晴。

三、植存
  亦即將研磨處理過的骨灰,帶到政府規劃的地區(非墓園),裝在可分解的環保紙袋內埋入地上人工挖掘的小坑洞中,或直接將骨灰拋灑於地面;因自然葬園區規定禁止焚香燒金或祭祀供品,因此通常是以拋灑鮮花花瓣來代替。

  目前國內可實施植存的(公墓外)園區僅有兩處,皆位於新北市,其一是由法鼓山負責維護管理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其二是「三芝櫻花生命園區」。此二園區的申請,均不限設籍地,而且一律免費。
※ 植存名人:東初老人、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新聞界名人葉明勳、作家曹又方、前中油董事長陳朝威、前副總統李元簇。

李元簇 前副總統 追思會 告別式 法鼓山 植存 植葬
▲2017年3月初病故的前副總統李元簇先生,身後植存於法鼓山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

四、海葬
  海葬其實就是在海上施行「灑葬」,亦即將研磨處理過的骨灰,帶到政府規定的合法海域內拋灑。一般常見的做法是:雇請可載客船隻,至港口防坡堤最外端向外延伸六千公尺半徑扇區以內的海域,把裝在可分解紙袋內的骨灰,連同紙袋一起拋入海裡;因政府明令禁止撒冥紙,因此通常是以拋灑鮮花花瓣來代替冥紙。

  目前可辦理海葬的縣市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等九個縣市。由於臺灣海域在冬季常因東北季風導致海象不穩,所以海葬多是在5至10月間舉辦;但若是在夏季舉行,尚需留意避開颱風時節。因此,臺北、新北、桃園合辦的聯合海葬,每年都是固定在5月間辦理。
※ 海葬名人:教育家吳稚暉、哲學家方東美、作家張愛玲、作家柏楊、民歌手潘安邦、臺中港務局前局長陳鳴錚、臺南一中前校長李昇(名導演李安、李崗之父)。

臺中港的第一任局長陳鳴錚,2013年以百歲高齡辭世,家屬遵照其遺願在臺中港海域舉行海葬
▲臺中港的第一任局長陳鳴錚,移山填海在沙灘上完成建港,締造國內工程史的創舉。2013年陳前局長以百歲高齡辭世,家屬遵照其遺願在臺中港海域舉行海葬,了卻他繼續守護這座港灣的心願。

五、其他
  除了上述的葬法以外,國內目前也有地方配合舊墓更新政策,開始推行「壁葬」,簡言之,即是以美觀又節省空間的「納骨牆」取代傳統的納骨塔,根據南投縣原住民鄉已啟用的納骨牆收費標準,一位僅需 1 萬 2 千元,價格遠比土葬或進塔便宜。


自然葬好處多,環保、省事又省錢

  相較於傳統的土葬、火化進塔等葬法,多元(環保)自然葬的好處多多!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對環境友善,因為骨灰可以直接被大自然分解、回收,且有利於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死人不需再與活人爭地。

  其次,就喪葬文化來看,自然葬不但葬法簡單,甚至於日後的祭祀,家屬也可以選擇「線上祭拜」,大幅簡化傳統的掃墓祭祖流程。例如新北市即設有「電子追思」網站,臺北市亦設有「生命追思紀念網」,提供線上追思及祭拜,使用者可留言寫下對故人的思念,網站會以動畫形式將思念與祝福寄往天上。

  再以經濟層面而言,相對於土葬墓地、骨罈塔位的收費,自然葬真的是「省很大」!以土葬來說,一般公墓起碼近萬元,造墓至少也要6萬元以上,若再加上出殯費用,合計下來最少大概也要20萬元以上;更何況公立墓園均有規定,年限屆滿即須遷出,以利於土地重複使用,因此即使一開始選擇了土葬,到最後還是要火化進塔,怎麼算都不划算。再就納骨塔而言,公立塔位單價平均5~10萬元,而若是私立塔位,從數萬到上百萬元都有可能。

  相較之下,自然葬的費用就少得多了,收費大都是1萬元有找,最多也不超過2萬,有些公立的植葬園區甚至是免費的;即使是海葬,也可以考慮參加免費的縣市聯合海葬。如此盤算下來,參加地方政府舉辦的聯合公祭並選擇自然葬,最是經濟實惠,從追思會、火化到自然葬,幾乎統統都免費。

 楊子佛教禮儀.葬法比較表:土葬/火化進塔/環保自然葬

法鼓山積極推動自然葬,體現四重環保精神

  誠如前文所述,國內目前僅有兩座植存園區,其中最早成立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其實原本屬於法鼓山,事實上,園區目前的維護管理,也是由法鼓山負責的。說起法鼓山與生命園區的因緣,得從創辦人聖嚴法師說起—

國內推行多元自然葬的第一人:聖嚴法師
  一向歡喜自在看待生死的聖嚴法師,堪稱為國內推行(環保)多元自然葬的第一人,他積極教導人們用佛法觀念破除地理風水的迷思,同時告訴大家,只要心無罣礙,日日是好日,無須執著所謂的吉時。而在具體行動方面,他不但主動將法鼓山建置好的植葬園區無償捐贈給政府,成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並且早在2007年,他就將師父東初老和尚的骨灰植存於此。

  至於自己的身後事,聖嚴法師是如此交代的:「我死後,不需鋪張的追思與傳供,不需布置得富麗堂皇的靈堂。我已預立遺囑,身後既不設牌位、不立碑、不築墳,也不建塔。至於後人對我有任何評論,不重要,也與我無關。我沒有個人財產,即使著作權也屬於僧團。我的身體,用薄薄的棺木封釘,火化以後,也不必有一個骨灰罈來占地方,骨灰就灑在法鼓山的環保生命園區。所有我有形的一切,就在這世上永遠消失。」

  於是,聖嚴法師在2009年捨報後,法鼓山僧團即遵照其遺囑,將他的骨灰植存於園區內。

▲2009年2月15日【中天新聞】報導了聖嚴法師的植存過程,當時的正副總統馬英九、蕭萬長分別親手植存法師骨灰入土。

 

自然葬符合四種環保:自然、禮儀、生活、心靈

聖嚴法師畢生倡導心靈、生活、禮儀、自然環保,他認為自然葬法可以完美體現這四重環保精神。

  多元自然葬以知福、惜福為初衷,一不破壞既有景觀,二可循環利用土地,不造成後代負擔,三有助於人類與自然生態共存共榮,骨灰入土後,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自然環保」。

  多元自然葬簡化了葬禮儀程,既不需要香燭冥紙供品,也可以省略傳統禮俗的繁文縟節,以一瓣心香,祝福往生者放下萬緣,自在回歸天地——這是「禮儀環保」。

  多元自然葬一改傳統殯葬風俗慣見的鋪張浪費,減少人對土地資源的占用,並且順應自然、反璞歸真,實踐了節葬、潔葬的精神——這是「生活環保」。

  多元自然葬追求天人合一,不設墓塚,不立墓碑,捨離一切外在形式,讓人學會歡喜自在看生死,也使「慎終追遠」得以回歸一心——這是「心靈環保」。

  正如職司生命園區事務的法鼓山關懷院法師所言,「佛教的觀點認為,一草一木都有佛性,不能因為它沒有發出聲音,就忽視它的存在。師父提倡環保,正是要尊重大地萬物的生命,當人們的心,能夠對每一事每一物善加珍惜保護,自然而然會關注環保問題,這就回歸到一個寬闊的慈悲心懷,亦即心靈環保。」
地方政府開始推廣,詩人吳晟催生出森林墓園

  觀念的革新並非一朝一夕間的事,一如法鼓山推動環保自然葬,儘管起初社會上幾乎無人重視,但歷經十多年來的努力,終於獲得愈來愈多的迴響,選擇自然葬者逐年增加,各地方政府也開始重視而大力推廣,由廢公墓改建成樹葬墓園的彰化溪州第三公墓,即是最佳例證!

  此一「廢公墓重生」計畫的最大幕後功臣,其實是十餘年來在彰化故鄉推動平地造林運動的「種樹詩人」吳晟,他特地捐出自己培育的臺灣原生樹木,將第三公墓打造成綠意盎然的「森林墓園」——溪州靜心園。一如他的詩作〈森林墓園〉所言,「種一棵樹,取代一座墳墓/植一片樹林,代替墳場」,吳晟捐贈的兩百棵烏心石遍植於墓園中,讓這片原本陰森荒廢的墓地蛻變重生!

  溪州鄉公所以吳晟的詩作為藍圖,將靜心園營造出「不一定清明節日/想念的時陣/相招前來澆澆水/貼近樹身輕撫擁抱/也許可以聽見/亡者仍在身旁,諄諄叮嚀」的意境,盼能藉此順便改變人們對於喪葬的思維與習慣,追思故人不再只限於清明或忌日;想念的時候就來走走,徜徉在自然的懷抱裡,就如同在故人的懷抱裡。

  環保自然葬,讓人與自然變得更親近,因為人與自然由此可以真正合為一體,對往生者的家屬來說,故人已化為千風,化為大自然裡的一草一木,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在溫柔輕拂的微風中,在閃耀著日光的林梢間,在鳥兒歡樂的鳴唱裡。於是我們知道,「泊靠在每一棵樹下的魂魄/安息著仍然生長/無論去到了多遠/總會循著原來的路徑/回到親友的懷念裡」。

簡單.節約.愛地球 一次搞懂環保自然葬- 吳晟詩作〈森林墓園〉,是溪州靜心園的整建藍圖,讓原本陰森的公墓從此變為踏青好去處| 楊子佛教禮儀
▲吳晟的詩作〈森林墓園〉,是溪州靜心園的整建藍圖,讓原本陰森的傳統公墓從此搖身變為生機蓬勃、群鳥鳴唱的踏青好去處。 給世界最好的禮物,給子孫最好的祝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一千多年前,李白就告訴了我們:對無垠無涯的天地來說,萬物眾生都只是暫居其中的旅客;對亙古亙今的光陰而言,人間百代都不過是過眼匆匆的一瞬。既然如此,又何必拘泥於身後的墓葬形式?誠如東初老人所言,「做人不要那麼愚蠢,既知活著時這樣那樣都是幻相,死了後還要一座墳墓,豈非可笑。」

  世間緣起緣滅,一如花開花落,「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何須罣礙?正如同那首令人低迴不已的〈千の風になって〉(中譯為千風之歌或化作千風)歌詞:

「請不要佇立在我的墓前哭泣,因為我並不在那裡,我並沒有沉睡不醒/沒有離開人間,而是化為千風,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秋天,我化身為陽光,照射在田野間;冬天,化身為白雪綻放鑽石光芒。晨曦升起時,幻化為飛鳥輕聲喚醒你;夜幕低垂時,幻化為星辰溫柔守護你。」

  是的,放下萬緣之後,回歸自然化作春泥滋養花樹,或者與眷養水族的汪洋融為一體,正是我們能回饋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也是遺贈給後代子孫最好的祝福。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