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何謂哭路頭? 女兒回娘家奔喪得哭著爬進家門?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撰文

本文摘要

  1. 親人臨終、往生時不能哭?
  2. 什麼是『哭路頭』?
  3. 女兒『哭路頭』必須要爬進家門?
  4. 何謂『四大分離』?
  5. 佛教觀點
  6. 現代佛教葬禮做法
2017年臺灣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已出嫁女兒帶著其子女回娘家奔喪之橋段。 圖片來源/影片劇照|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2017年臺灣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已出嫁女兒帶著其子女回娘家奔喪之橋段。 圖片來源/影片劇照
 

親人臨終、往生時不能哭?

傳統習俗中,當家中親人即將往生時,在此臨終階段,即便家屬難掩即將失去親人的不捨與悲傷,在嚥氣之前都必須忍住不可哭出聲音來,若悲痛情緒難以控制,也只能背對臨終者強忍啜泣。直至往生者已確認斷氣,才能號哭宣洩表達哀痛之情。家中號哭的男性須在亡者所躺之床東哭,女性則在床西哭,無論男女,皆換著素顏素服取下身上所有裝扮配飾,脫帽赤足並讓頭髮垂落披散。

臺灣2010年8月27日上映的《父後七日》,忠實呈現臺灣傳統葬禮文化種種情境樣貌,其中有許多喪葬禮俗不合時宜之荒謬現象值得令人省思。 圖片來源/電影父後七日劇照|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臺灣2010年8月27日上映的《父後七日》,忠實呈現臺灣傳統葬禮文化種種情境樣貌,其中有許多喪葬禮俗不合時宜之荒謬現象值得令人省思。 圖片來源/電影父後七日劇照
 

什麼是『哭路頭』?

當亡者已出嫁的女兒在接獲娘家報喪訊的訃聞(喪帖子)後,應在最短時間內趕回娘家奔喪,且不能乘車直接停在家門前下車,通常在娘家附近就開始步行並一定要哭著進門,女兒的哭喊聲同時也是告知娘家親人,帶著悲痛之情一路奔喪的女兒已經返家。

 

女兒『哭路頭』必須要爬進家門?

客觀分析女兒哭路頭時的情境,古早農業時代交通與通訊不發達,日常音信互通不便,女兒遠嫁他方,回娘家的路程遙遠,想見父母手足一面實屬不易,久違回家一趟卻是為了奔喪,內心的複雜情緒不可言喻。當人在極度哀傷悲痛的情緒中,身體癱軟無力趴坐在地而難以正常行走,臨近家門時更加悲從中來以致不得已號哭爬行,這是心理狀態與肢體反應的自然呈現,而非刻意表現的行為。
 
然而古早時代背景中普遍常見的奔喪情境演變至今,成了民間傳統喪禮習俗中「哭路頭」時,女兒得爬著哭進家門的一種儀式行為。甚而部分殯葬業者、禮儀師未能溯源究理,傳達給家屬「不哭不爬,顯得不夠傷心不夠孝順」不合時宜的觀念。

2017年臺灣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已出嫁女兒帶著其子女回娘家奔喪之橋段。 圖片來源/影片劇照|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2017年臺灣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已出嫁女兒帶著其子女回娘家奔喪之橋段。 圖片來源/影片劇照
 

何謂『四大分離』?

聖嚴法師開示:「以醫學上來說,死亡是以腦死,無呼吸、心跳的生命現象為判斷,佛教則認為沒有生命、體溫,神識脫離身體,才是真正的死亡。死亡的過程,會經歷什麼狀態呢?

就佛法觀點來看,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組合而成。就肉體而言,當人死亡時,首先是沒有了氣息,也就是斷氣,然後體溫漸漸消失,細胞也逐步腐爛。軀體逐漸地四大分離,堅硬的部分變成土、流質的化為水、熱能轉成火,最後呼吸回歸於大氣。當地、水、火、風全部解散,回歸於四大時,身體已經不存在了。」

 

佛教觀點

人於臨終時,神識與身體正在經歷「四大分離」過程,即便彌留闔眼狀態,亦能聽聲、聞嗅、觸受、味嚐來清楚感知周圍發生的一切。此階段人的五感異常敏銳,任何細微的感受都被放大,臨終之人此時聽輕如蝶蚊振翅聲也似宏鐘在耳畔撞擊之巨響,薄如絲綢的覆蓋亦有如千斤壓頂之沉重。聖嚴師父曾說:「人臨終時,五蘊皆空,四大分離有如生龜脫殼」指的即是此狀態。

此時親人的撫觸、大聲哭嚎,傾訴內心哀傷不捨之種種表達情愛的行為與音聲言語等,只會徒增臨終者的執念,也造成極大的痛苦導致可能升起煩惱或瞋恨心,對於臨終者或剛往生者而言應該要盡量避免。
 
因此臨終前至往生後至少8至12小時,應該盡可能地不去觸碰搬動大體。誦經、持咒、念佛皆可轉化收攝生者悲傷的心神情緒,助念也能幫助亡者昇起正念,此時陪伴的家人以虔敬心來助念,以予人安定平靜的佛號聲,取代對臨終往生者毫無助益的哭號,是冥陽兩利的圓滿作法。

家人以虔敬心來助念能幫助亡者昇起正念,以予人安定平靜的佛號聲,取代對臨終往生者毫無助益的哭號,是冥陽兩利的圓滿作法。 攝/楊子佛教禮儀|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家人以虔敬心來助念能幫助亡者昇起正念,以予人安定平靜的佛號聲,取代對臨終往生者毫無助益的哭號,是冥陽兩利的圓滿作法。 攝/楊子佛教禮儀 
 

現代佛教葬禮做法

現今街道繁盛擁簇高樓大廈林立的環境,交通、通訊便捷已成民生日常,種種現代文明的轉變皆已不似古往。「哭路頭」在以前的時空背景下,或許有其意義性,卻已不符合當今時宜。佛教葬禮重視冥陽兩利精神內涵,不鼓勵對亡者無益的傳統習俗儀式行為。
試想;若娘家居處於電梯大樓內,奔喪的女兒是該爬進電梯? 還是一階一階爬上樓呢? 意義又何在呢?
新時代應有殯葬新思維,許多空有表面形式卻已無實質內涵的過時傳統葬禮習俗,一旦知其所以然,面對親人的生死大事時,就會懂得該如何做選擇,亦不會輕易被錯誤的觀念資訊誤導,或被「禮」所綁架了。

請勿盜文,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轉發分享。感恩敬謝!
資料參考:
《死往何處去》 聖嚴法師/口述 ‧ 大法鼓0766
《臺灣舊慣民俗信仰》 鈴木清一郎/著 ‧ 馮作民/譯 ‧ 眾文圖書公司

延伸閱讀: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