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清明節掃墓、祭祀、拜拜要拜什麼? 有何禁忌?

清明節掃墓祭祖與時俱進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撰文

本文摘要

  1. 清明節掃墓、祭祀、拜拜要拜什麼?
  2. 佛教禁忌以葷食當供品
  3. 佛教葬禮建議作法
  4. 思維轉換,追思祈福不受限
  5. 線上追思,打破時空藩籬
  6. 建立正確生死觀,採行多元葬造福後世
 

清明節掃墓、祭祀、拜拜要拜什麼?

自農曆二十四節氣之冬至日起算,後第一百零五天即是清明節。依照民間習俗作法,清明節祭祀要準備草粿,用以祭拜神明及祖先。故通俗拜拜用的供品中常見有麵龜、紅龜粿、草仔粿、米糕、發糕(取諧音"發""高",象徵發財高升、高進等意思)等。拜神明、拜后土、祭祖墳要備牲醴,牲品多以豬、雞、鴨、魚蝦海鮮為主,有拜三牲、有拜五牲。也需準備菜碗、雞鴨蛋、酒水、鮮花、水果等。若家族祖先親人非土葬或已經遷葬晉塔,則無需「培墓‧註解1」,祭祀地點在靈骨塔,祭拜儀式及供品相對簡略些。然而,不論祭拜時準備的供品為何,最重要的還是後代在世子孫虔敬追思、緬懷先祖亡靈的那一份真心誠意。
 

佛教禁忌以葷食當供品

就佛教的觀點來看,眾生皆有佛性,在六道輪迴的宏觀視角中,即便是淪為畜生道的生靈,亦有可能在過去世或未來世投生為人,甚至於某一世中與我們結做親人。因此以三牲五牲等葷食來祭拜實為不妥也是禁忌。重視冥陽兩利精神內涵的佛教葬禮,作法上取代許多傳統葬禮習俗儀式。例如:鼓勵家屬「茹素」、「拜飯、祭祖」不拜葷食等。普遍上多數人未能思及宰殺豬雞鴨魚肉時造成殺業的因果影響,傷害生靈殺生皆是業因,上天有好生之德,殺生有悖慈悲善行、非但無法利益亡者祖先,反而徒增自身與祭拜對象的業報,況且佛菩薩、神明慈悲為懷護念萬物生靈,又怎會希望人們以殺生造業的方式來供養祂們呢。
 

佛教葬禮建議作法

古聖賢云:「喪盡禮、祭盡誠」。闡明後世子孫行祭祀儀禮時的核心重點為「心誠」;以有形物質的食物供品及器物祭祀皆是表徵對祖先亡者緬懷追思之媒介方式,不須刻意執著非要以牲醴酒水祭拜,或焚燒金銀紙錢等。誠如上述,在不拜葷食的原則下,現代豐足多元的飲食品項中有許多美味精緻食品可做選擇,清明祭祖諸事心懷虔誠恭敬來準備,將墳位環境整肅清潔,祭拜時以素菜、素果、鮮花取代牲品葷腥亦可相當圓滿。而傳統對亡者的祭拜習俗中,多有焚燒金銀紙錢的作法,其實這也是將亡者當成鬼,或認定亡靈去了陰間地府所衍生而出的行為。若亡者投生「三惡道‧註解2」中,即便燒再多的金銀庫錢紙紮財寶,他們也無福享用。若亡者往生佛國淨土或投生「三善道‧註解3」,自然也無使用錢銀的必要。再則,每年清明時節前後,墓葬區的山頭及周遭環境可見祭拜時的紙錢銀箔或焚燒灰燼四處飄散掉落在地,造成環境、水源、道路、空氣等汙染。若是每年能將這些購置金紙銀錢等花費,用以布施行善幫助貧弱公益,除了培植增添自身與先人福德,也有益於空氣環境污染的改善,利人利己何樂而不為?
 

思維轉換,追思祈福不受限

掃墓、祭祀問題,是大部分的人在考慮環保自然葬之時,最常見的問題。「臺灣殯葬資訊網」的主筆郭慧娟老師曾就此提出分析說明,她特別指出,在我國傳統喪葬文化中,死後是「廟以安神、墓以藏形」,而且「神重於形」,亦即安頓亡者靈魂的宗廟,遠比安頓遺體的衣衾棺槨來得重要。畢竟,「最早的祖先祭拜和追思,強調的都是宗廟祭祀,而非墓祭。」
選擇環保自然葬,只是不再有形式上的墳墓或骨灰罈,可作為祭祀時的觀想目標物,但這不表示對故人的懷念就此變得不重要,相反地,我們應該轉換思維——追思先人不需再局限於忌日或清明祭祖日,沒有了墓地或塔位,我們反而隨時隨地都可以追思,因為親人早已化為千縷微風,無處不在。
 

線上追思,打破時空藩籬

此外,也有些採行多元自然葬的家屬,在清明這樣的節日,會到植葬的園區海葬的海邊,或者具有特殊意義的處所(例如亡者生前最愛的景點),與家族成員共同追思,憑弔懷念故人;抑或是舉辦紀念往生者的聯誼聚會,邀請親朋好友一同回憶故人的點點滴滴,追思緬懷亡者之餘,也延續了生者彼此間的情誼。

網路發達的今日,追思與祭拜還可以在線上進行,除了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縣市,也都有提供網路祭拜平臺,提供了遙祭服務,省時省力又環保,堪稱新時代的祭祖絕佳選擇。

楊子佛教禮儀推廣執行綠色殯葬、禮儀環保理念多年,贊成家屬參考線上追思的作法。
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的線上追思
 

建立正確生死觀,採行多元葬造福後世

莊子有云:「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也曾如此明白開示:「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如果以科學觀點來看,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是不能被創造或毀滅的,只能轉化。所以說,死亡其實是能量的轉化,只不過是化為不同的存在形式罷了。

期望未來有愈來愈多人能夠建立正確的死亡觀,進而認同並採行多元自然葬法,如長期關注並推動國內死亡教育的郭慧娟老師所言,翻轉改變築墓占地、墓祭的傳統思維,不再執著於長期保存骨灰骸的形式化舊俗;調整追思、祭祀的心態及做法,讓「慎終追遠」回歸一心,採用更具有紀念意義的方式來追思故人,在生態存亡危機和文化保存的天平兩端取得平衡,造福地球的生態環境,也造福我們的子子孫孫。

 
註解:
  1. 培墓:指的是為往生不久的新墓進行修墳、祭墓、掃墓之意。掃墓時須拔除墳上及墳邊雜草,將墓碑上的塵土擦拭清理乾淨 ,並在墓前將備好之紅龜粿、發糕、牲醴等供品進行祭拜。隨後在墳上放長方形的五色墓紙,並以小石子壓在墓紙上防止隨風飛散,這個做法稱作「掛墓紙」。一般會選在清明節前後約十日內,擇一吉日進行掃墓。
  2. 三惡道: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佛教認為,欲界眾生依照因緣果報投生至相應的六道輪迴中,若生前行十惡五逆或種種不善有甚之,則死後投生惡道。
  3. 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人身難得,在生前時行持五戒十善,廣做善行,則能往生善道。

請勿盜文,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轉發分享。感恩敬謝!
資料參考:
《臺灣舊慣民俗信仰》 鈴木清一郎/著 ‧ 馮作民/譯 ‧ 眾文圖書公司
 
有任何疑問,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提供全台24hr客服專線 0800-365-108
連絡楊子留下您的相關資訊,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