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臺灣喪禮習俗有哪些禁忌與其化解方法?(通識禁忌篇)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撰文

本文摘要:

  1. 聊死亡會觸霉頭嗎?
  2. 傳統認為壽終正寢才好,意外而死是忌諱嗎?
  3. 家有喪事,服喪期間的人要注意有哪些禁忌?
  4. 入殮出殯要擇吉日、看時辰嗎?
  5. 備壽衣有什麼禁忌?
  6. 不能說「買棺材」嗎?
  7. 喪禮穿著要注意哪些禁忌?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推動正信佛教殯葬禮儀多年,總是與家屬及民眾分享佛教的生死觀,鼓勵以正向積極的態度來看待、談論生死。死亡是生命必經過程,不須刻意極端地避諱。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推動正信佛教殯葬禮儀多年,總是與家屬及民眾分享佛教的生死觀,鼓勵以正向積極的態度來看待無常、談論生死。死亡是生命必經過程,不須刻意極端地避諱。  攝/楊子佛教禮儀

一般看喪事重禁忌,其中絕大多數出自對未知事(無從了解之事)的恐懼心,衍生「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若試探這些趨吉避凶的禁忌行為,有的是傳統規範行事,有的則查無根據,人云亦云隨俗遵守。究竟要不要認同,雖見仁見智,不過喪葬禮俗就是生活禮俗,究其目的一在告慰往生者得到安息,二是要安定親友人心,因此認識喪禮習俗禁忌是有必要的,有助於我們明白箇中原委,再依照自身所在環境、時空加以判斷做法,讓自他都能心無牽掛。

 

問1:聊死亡會觸霉頭嗎?

:很多人家中有長輩在,平時禁忌談論死亡,深怕觸霉頭或令人不愉快。即使有人病重、病危,家人仍不知如何啟齒才好,因而無法了解家人最後的意願與希望,致使心中留下遺憾。

所謂觸霉頭,是指人遇到不愉快、不順暢的事時,執著情境不放。以尊重的心談論死亡,當然不會觸霉頭,也不會真的死亡。

最好在平時跟家人的閒話家常中,聊聊彼此對生死的想法,因為死亡其實是我們生活中很熟悉的一部分,不論是報章雜誌、新聞報導中,天天都在發生的事,因此不用害怕去接觸有關死亡議題,有生必有死,死亡不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死亡是自然、普遍存在的,人人都會經歷到,自古以來沒有例外。

當我們有生命「無常」的觀念,並且有「面對」無常的準備,比如預立遺囑、提早規劃身後事,及接受親友死亡的事實,有「覺知死亡」的思惟,能讓我們珍惜生命每個當下,從容、豁達地正面應對無常的到來。

有的人認為死亡是一切的終點,佛教並不認為如此,生死是一種反覆循環、生生不息的狀態,像現在我們經歷的每一分、每一秒,也是一種生死。

古人也有教我們,練習入睡的時候思惟這就是結束,起床的時候就是新生,我們能把握的是從起床到入睡的時間,這樣就能漸漸體會到生死不曾和我們分開。


 

問2:傳統認為壽終正寢才好,意外而死是忌諱嗎?

聖嚴法師開示:「慘死讓人感覺很可怕,壽終正寢則是每個人都希望的。其實,死亡就是死亡,本質上完全相同,並沒有什麼善終較好、凶死不好的區分。或許我們會覺得凶死很慘,但是有些凶死死得很快,痛苦很短暫;有的善終,卻是纏綿病榻好幾年,不但拖累家人,自己也很痛苦,這樣乍看之下好似善終,其實是不是在受苦呢?雖然佛教徒並不希望自己不得善終,但是佛教徒看待死亡是平等的。《藥師經》裡雖有講到意外、災難的死亡,或是凶險的死亡等『九種橫死』,但是有些災難、凶險的死亡是為了救人,他是菩薩示現,是代眾生受苦,讓後人知所警惕,並給世人前車之鑑,那是一種教材,為什麼一定要說他死得可憐呢?不論是在九二一大地震、南亞海嘯,或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罹難者,我說,要將這些受苦受難的人看作是『大菩薩』。」(以上摘錄自法鼓文化《生死皆自在》)


 

問3:家有喪事,服喪期間的人要注意有哪些禁忌?

:傳統習俗中為表達對離世親人的哀痛,守孝期間需要注意──
  1. 不過節、不慶生:合爐之前,過年門前不可貼紅對聯、不可做年糕,元宵節不搓湯圓、端午、中元不可綁粽,生日也不可作樂。
  2. 不嫁娶、不分家:台灣的習俗,父母喪在三年內不能結婚,想結婚就必須趁出殯以前舉行,或百日內舉行,但因還在重孝中,一切都從簡不張揚,又稱為「暗娶」。這種情形大多是往生者在生前已經為兒子訂親,但還沒等到兒子結婚就往生了。因此也有人的做法是,趁亡親尚在的時候結婚,讓即將離世的至親也能參與。
  3. 家有孕婦或新嫁娘,不可參加送終。
  4. 不進出宮廟參拜:守制期間到宮廟參拜是禁制,因守制屬於不吉,因此不出入宮廟拜拜,家中不清潔不能拜天公,這是出自對神明的恭敬,也表示專心守孝。要到出殯後或滿百日,才可以到宮廟參拜。
  5. 不剪髮、不剃鬍、不剪指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孝道的傳統,因此直系親屬為感念親人,無心在服喪期間打理儀容,表示孝心。傳統習俗要守孝三年後,才剪頭髮、剃鬍子,現今是在出殯之後就可以整理儀容。
  6. 不妝扮抹香:服喪期間應穿著素淨的孝服守孝,不宜過度妝扮,衣著顏色不要選擇鮮豔、繽紛的色彩,應以黑色、白色等素色為主。
  7. 不來往紅白喜喪:民間認為喜喪相沖,喪喪也會相沖,一年不能參加兩次喪禮,因此不鼓勵參加任何婚喪喜慶場合。可以用「禮到人不到」的形式,或請人轉交禮金來表示心意。
  8. 避免去別人家拜訪。
  9. 家中電燈不全關,靈堂保持明亮:服喪時家中電燈、靈堂燈光都要保持明亮,客廳、樓梯、廚房、廁所、往生者房間都要開著燈,傳統稱為照明路。
  10. 不驅趕、不殺生:家中出現的昆蟲、動物,民間一說可能是前來帶領往生者的使者,另一說是由往生者化現,回來看望親人,因此不可驅趕或隨便殺生。
  11. 對來靈前上香的親友,彼此不說再見,要默默離去。

民間很多相傳的服喪禁忌,是傳統的習俗文化,主要以表達哀思為主,許多古禮的守孝形式在現今社會有的已不適用,比如:「三年喪期內不做官、不應考」,到合爐完成才結束喪期。又如:「孝服不能穿進廁所」,因為古代的廁所是茅坑,怕孝服不小心就沾染穢物,之後不能回收再穿著,因此才出現這樣的說法。

古早若是一家有喪事,附近鄰居都會主動前來幫忙,提供吃食等,讓喪家能專心操辦喪禮,不用自己忙煮三餐;喪家的人到用餐時間,不招呼吃飯,自行各自果腹。現代人在服喪期間大多前往自助餐店購買便當,或在家用簡單飯菜,是普遍的現象了。

佛教禮儀最優品牌‧殯葬評鑑優等業者|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從佛家的立場說,人的禍福吉凶,是由於過去世的善惡業因而感得今生的果報,這是先天的。黃曆對照、宜忌之說、婚喪喜慶擇日看時與否則見仁見智,應以平常心看待,若一昧依賴或被牽制,不知考慮自身與周遭環境變數,只盲目跟從便是迷信。
 

問4:入殮出殯要擇吉日、看時辰嗎?

:先人傳統上很謹慎,會挑選適合入殮、安葬或火化、合爐的「好日子」,主要是禁忌重喪日與生肖犯沖、生辰犯沖,即要避開:正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八月辛日、九月戊日、十月壬日、十一月癸日、十二月己日,來趨吉避凶,以免家中有第二場喪事。另外三喪日、三煞日、赤口日、八招日同屬忌用的凶日。

佛教徒沒有這些禁忌,認為日日是好日,只要親朋好友方便可以參加的日子就是好日,例如週六、週日等,也不忌諱生肖犯沖,主要以誠心來祝禱,或誦經、念佛、行善等功德,迴向往生者離苦得樂。

 

問5:備壽衣有什麼禁忌?

:先人做壽衣,會選有閏月的年份中,挑一個好日子購買現成的,或買材料去訂做。傳說材料中不可有帶「洋」字,因和陽字同音,不適合亡者穿著。也不可選用「緞子」,這和「斷子」同音而不用。顏色上,不採用黑色,而選用紅色。衣袖要長過手指,將手完全蓋住的長度,將來子孫才不會成為討飯。裁縫師做好壽衣,一定要給紅包並吃雞蛋茶;若是往生了才製作壽衣,則要付雙倍工資並附手巾。

聖嚴法師在《佛化奠祭手冊》一書中表示:「入殮,往生者所穿衣服,依惜福觀念,以整潔、大方為原則,舊衣洗淨亦可,不必依俗穿著五、七層服裝,以免浪費又損福。」

 

問6:不能說「買棺材」嗎?

:訂購棺材諱稱「買棺材」,要改稱「買大厝」、「買大屋」、「買大壽」、「放板仔」、「買壽具」,以取吉祥之意。

 

問7:喪禮穿著要注意哪些禁忌?

:若是親喪,子孫都要穿孝服,倘若居住異地來不及奔喪,或先親而亡,傳統上會需製作彼那一份孝服,於安葬日由家屬將其服紮束,背負送葬。

聖嚴法師曾開示:「告別式,眷屬的喪服,一律以長袖黑色衣鞋,取代不合時宜的麻衣、草鞋,並以素色念珠作為『帶孝』,一則可隨時念佛迴向往生者,二則於守孝期間,不致因出入其他場合,招致他人忌諱或不快。前來悼祭的親友,均著黑色衣鞋,不必戴頭巾、臂巾、腰巾等。」

葬禮中的穿著與裝扮應合宜得體,選擇素簡潔淨的衣裝,避免鮮豔花俏,妝容淡雅為原則。
▲葬禮中的穿著與裝扮應得體合宜,選擇素簡潔淨的衣裝,避免鮮豔花俏,妝容淡雅為原則。
 

若是親友去參加喪禮告別式,穿著上要注意禁忌有:

  1. 炎炎夏日,女性也不宜穿著裸露服裝、露肩,不宜穿緊身衣、迷你裙,不宜穿色彩鮮艷的花俏衣著,不穿著破太多洞的牛仔褲,不宜穿紅色系列衣物,或塗抹紅色口紅都不宜。以簡單、乾淨的素色衣為原則,妝髮整齊、淡雅就好,不宜濃妝豔抹,也不要配戴誇張飾物,不要穿著聲響大的高跟鞋,以包鞋為主,不露腳趾為原則。
  2. 上香致意時,要摘下遮陽帽、太陽眼鏡,保持肅靜不喧嘩,保持在喪禮場合應有的基本禮貌。
  3. 男性建議穿著黑色或深色西裝,或者白色襯衫,禁忌穿著顯亮色、大紅色衣物或花襯衫,不可袒胸露背,顯擺故作姿態,或穿著短褲、熱褲都不合適,鞋子也不宜穿拖鞋,才是對喪家該有的禮貌。

以上資料出自:
《慎終追遠──台灣喪葬禮俗源由》魏英滿 陳瑞隆 編  世峰出版社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