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金童玉女紙紮焚化,還需要這樣做嗎?

用紙紮人偶充作僕役,源自古代「殉葬」制度,燒化產生人體及大自然危害,更對亡者無益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台北服務處/ 撰文

本文摘要:

  1. 延續人殉陋習,並用焚燒傳送紙錢
  2. 當作佣人、接引上天,反映出人心
  3. 佛教奠禮不用陪葬物不燒金童玉女
  4. 多陪伴關懷親人,善待生者珍惜時光
殯葬紙紮用品推陳出新,費用昂貴且無法實質利益往生者,將其焚燒又造成環保問題。|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殯葬紙紮用品推陳出新,費用昂貴且無法實質利益往生者,將其焚燒又造成環保問題。 攝/楊子佛教禮儀
 

一.延續人殉陋習,並用焚燒傳送紙錢

舊時放置在亡者靈堂牌位旁左右,用來充作亡者僕役的男女紙紮童男、童女,民間也俗稱作「金童」、「玉女」,或叫做「仙童」、「仙女」,告別式圓滿後才會予以焚化。

其實這種以竹片為支架,外糊紙張,紮成冥間童男、童女的做法源自於「殉葬」制度。

「殉葬」是用人、畜、俑或器物等,陪同亡者下葬,也稱「陪葬」。古人相信墓穴是墓主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會依據其生前喜好來作為陪葬。

往前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紀,就已經有殉葬行為。還有活人殉葬的「人殉習俗」,指以非人道方式致死埋入墓穴,是封建時代一種喪葬惡習。

古代皇宮貴族希望能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含妻妾、僕人都帶到墳墓中,以供其死後繼續奴役驅使,過著和生前一樣榮華富貴的生活,因此從奴隸制社會的思想,衍生出「人殉習俗」,以彰顯其尊貴身分、豐功偉績甚至羽化成仙。

為什麼要用童男、童女殉葬呢?
古人認為尚未成年的童男女,有靈根及純淨仙氣,與之一同陪葬,有助其死後成仙。而為確保童男女的身體不腐爛,還會將身體打洞、灌入水銀致死,做法極其殘忍。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有「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的記載。但在更早之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出現用童男、童女與帝王同葬,這是用活人殉葬之始。到二千年前秦漢帝制時代,才出現以陶俑、木俑來代替活人殉葬,但在殉葬風氣興盛時,與帝王活埋者,達成千上萬人。

從漢代至五代、唐,開始有以「紙錢」取代埋葬的實幣,用人偶或紙紮替代俑、活人殉葬。但雖如此,漢朝到元朝這段時期,在父權思想之下,仍時有發生強制婦女殉葬的習俗。

下令廢黜用活人殉葬的皇帝是明英宗,他在死前(1464年)頒下遺詔:「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明令廢止妃嬪、宮女的殉葬制度。

到清朝,皇族妻妾殉葬思想幾度廢了又興,一直到康熙,人殉習俗才完全終止。

接著說明紙紮人偶的葬儀是怎麼形成的──
自漢朝開始,人死後在喪葬時,出現要用錢幣與亡者同葬的習俗,《唐書王嶼傳》云:「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後世禮俗燒以紙寓錢為鬼事」,王嶼是唐朝一位太常博士,指出漢世以來的瘞錢,就是喪葬時焚燒的紙錢;而「以紙寓錢」,就是用紙剪成錢的形狀焚燒給亡者。

而道教於五代時期就有焚燒紙錢的儀軌,在焚化能通鬼神的思想下,燒化冥錢成為可以將錢傳給亡靈的表示,由此所焚燒的物品日漸增加。

其實古代先民要得到火種並不似現代這麼便利,可以說生活中的一切種種都得之不易,但為了讓亡靈到另一個世界時能安心生活,先民相信在當時流傳的拜火教思想,認為用火焚燒物品,火神能將東西傳遞給鬼神。唐大曆十大才子之一、詩人韓翃(生卒年不詳)有著詩五卷傳世,其中一首〈寒食行〉寫真當時他的景況:「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

這說明除了要有火種,方可焚燒紙錢給黃泉之人,有的焚燒紙紮房子、紙糊金銀、紙紮人馬、紙糊生活用品……,可以說費盡心思,要把世間的物質享受都「複製」燒給亡靈。

 佛教不主張用物品殉葬,提倡不燒紙錢、不燒祭品,減少焚燒對人體健康、大自然環境有害的殯葬物品,實踐殯葬環保。|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舊俗人死之後,放置用紙紮的童男、童女為「金童玉女」,及華廈、深宅大院等「靈厝」,直到喪事要圓滿了,一併焚化給亡者。 攝/楊子佛教禮儀
 

二.當作佣人、接引上天,反映出人心

舊俗人死之後,放置用紙紮的童男、童女為「金童玉女」,及華廈、深宅大院等「靈厝」,直到喪事要圓滿了,一併焚化給亡者。

這樣的行為象徵親人的一番心意,但紙紮人偶演變到現代,常見有二種形式:

一是「童男童女」:又稱「桌前嫻」、「靈桌嫻」,放置在牌位兩側。其主要功用是服侍陰間的亡者,當差遣使喚的佣人。
一是「金童玉女」:放置於紙紮靈厝兩側。其主要功用是將亡者魂魄接引到天界,或極樂世界,因此手執「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隨行極樂天」的紙幡。

由此可知,「金童玉女」的存在與宗教毫無關係,完全出自於人心。

現代的紙紮物品花樣百出,甚至金童玉女的臉部是塑膠做的,將其焚燒會造成環保問題,也影響到公共安全,因此許多人認為應該改進,才不會影響到眾人的健康、對環境造成破壞。

內政部推廣的《現代國民喪禮》一書,有提供符合現代人善終需求的喪葬儀禮內容,各地方政府也大力呼籲,祭祀時可用「以功代金」、「以米代金」、紙錢減量、集中焚燒等方式,改用慈善公益做法,一樣誠意滿滿。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早年就結合佛教與環保理念,為現代人的忙碌生活型態,推出簡約、隆重的佛化奠祭,希望讓更多民眾認識、接受「以佛教的立場,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乃是一項莊嚴佛事」。佛教不主張用物品殉葬,提倡不燒紙錢、不燒祭品,減少焚燒對人體健康有害、對大自然環境有害的殯葬物品,就是實踐殯葬環保。

紮作技藝是一門流傳甚久的民間手藝,但因為製作送葬物品而被鄙俗化,其實應該讓工藝之美回歸本身價值,還它一個清白之身,讓紙紮不再只為殉葬陋習代言,那麼就能讓人改觀了。

 正信的佛教葬禮,必定具有以利益亡者為前提且冥陽兩利的精神內涵。|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正信的佛教葬禮,必定具有以利益亡者為前提且冥陽兩利的精神內涵。 攝/楊子佛教禮儀
 

三.佛教奠禮不用陪葬物不燒金童玉女

聖嚴法師於其著作《正信的佛教》中指出,「佛教一切都主張虔誠心的感應,如果心力到了,不用焚疏,必然有用,否則的話,縱然焚化了千百張的字紙,又有什麼用處?」此正是佛教的立場。

佛教奠禮不放置紙紮童男女,佛教更沒有金童玉女及人偶可接引西方之說。

有人言,放置於紙紮靈厝兩側的金童玉女,負責接引往生者魂魄到天界或極樂世界,它們是侍奉觀音大士的善財、龍女,這種說法更是訛傳,不可相信。

宋明以後,由於流行觀音法門,閩南佛教受到影響發展出「觀音菩薩有脅侍是善財童子、龍女尊者」說法。

所謂「接引至西方極樂」,是指修持彌陀法門的人,於臨終時,西方三聖將接引至西方極樂淨土。依據《觀無量壽經》內容,阿彌陀佛發願,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若能執持名號,依其因行果報,往生時阿彌陀佛定會慈悲現前來迎,方式分為上、中、下九品,往生時依照個人的信願行,品位不同,西方三聖就有不同的接引法:或親來迎接,或派遣化佛、菩薩來迎接。

總之,以佛教的觀點,用貴重物品陪葬或焚化祭品,對往生者不但沒有實質利益,也是浪費物資。喪葬的處理宜莊嚴肅穆、簡單隆重,因此不需以貴重物品陪葬或焚化祭品。

正信佛教的做法是:開導往生者萬緣放下,勿增添對世間的掛念,勿對身外物執著,可轉用在幫助貧困的人,或者以清淨心供養三寶、培福積德。

 佛教不主張用物品殉葬,提倡不燒紙錢、不燒祭品,減少焚燒對人體健康、大自然環境有害的殯葬物品,實踐殯葬環保。|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佛教不主張用物品殉葬,提倡不燒紙錢、不燒祭品,減少焚燒對人體健康、大自然環境有害的殯葬物品,實踐殯葬環保。 攝/楊子佛教禮儀
 

四.多陪伴關懷親人,善待生者珍惜時光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負責人楊子牧師兄提出一個問題,請大家深思:

漢文化向來重視人生各個階段歷程,當面對生命的終結,「葬禮」成為重要的社會儀式。因此在喪禮中該如何做,才能感到不留遺憾呢?

楊師兄接著問:「楊子承辦的佛化奠禮,為什麼從不擺設紙紮童男童女?」

我們知道紙紮童男童女由來,實在感到心疼,萬幸這個陪葬制度已經消失,身為廿一世紀的現代人,面對傳統喪葬習俗,不能再任人云亦云了。因此,楊子牧師兄帶領公司同仁,製作生動、豐富的影片,於官網上推出,盼和廣大社會群眾分享,從中破解舊俗迷思,讓禮俗去蕪存菁,也讓慎終追遠更有意義。

一場正信的佛化奠禮,需要讓家屬具有正見,深信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世間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善護其心,以善行、修持力,來給予亡者離苦得樂的利益。

我們展望紙紮金童玉女的起源,看見它是封建時代奴役下的產物,現今的臺灣,已是民主人權時代,但不管我們的社會型態如何變遷,喪葬最看重的核心,仍然是親情與孝道的本質,「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與其焚紙人給亡者作伴以表孝心,不如於生前多多陪伴關懷親人,珍惜活著的時光,相聚無憾!


延伸閱讀
  1. 影片欣賞:「為什麼不需要放金童玉女?
  2. 佛法觀點:「佛教是主張焚燒紙庫錫箔的嗎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