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捧斗」習俗何來? 女兒可以「捧斗」嗎?

傳統容器變喪葬用品,方便又集中,現代重視男女平等,直系血親兒女皆可捧斗,佛教奠祭不需要捧斗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台北服務處/ 撰文

本文摘要

  1. 傳統的習俗意義
    ①.何謂「捧斗」?
    ②.捧斗中放哪些東西?
    ③.斗有什麼功用意義?
    ④.為什麼會出現捧斗?
  2. 現代男女平等,子女皆可捧斗
    ①.為什麼由長子、長孫擔任?
    ②.還有哪些人可以擔任捧斗?
    ③.直系血親兒女都可以捧斗
  3. 佛化奠祭的理念,不需要捧斗
 
傳統出殯儀式前將亡者牌位放置於米斗中,由長子用雙手捧持,此稱「捧斗」;送殯回程則由長孫坐在「魂轎」內捧米斗(若無長孫時由姪孫代替)返主安靈。|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傳統出殯儀式前將亡者牌位放置於米斗中,由長子用雙手捧持,此稱「捧斗」;送殯回程則由長孫坐在「魂轎」內捧米斗(若無長孫時由姪孫代替)返主安靈。 攝/楊子佛教禮儀
 

一.傳統的習俗意義

  1. 何謂「捧斗」?

    臺灣人的喪葬禮俗在民國七○、八○年代之前,仍一貫採用土葬的出殯儀式,往程出發之前,象徵亡者的神主牌位會放置在一個米斗中,傳統由長子用雙手捧持,此稱「捧斗」;送殯回程則由長孫坐在「魂轎」內捧米斗(若無長孫時由姪孫代替)返主安靈。
     
  2. 捧斗中放哪些東西?

    日本人鈴木清一郎在《臺灣舊慣習俗信仰》一書中‧註解1,描述「魂轎」裡所放的五升桝(桝是日本漢字,為「枡」ます的異體字‧註解2),除了放置神主及魂帛,裡面還有五穀種籽、鐵釘以及十二文錢(若是閏年就放十三文)。除此之外,還要用紅紙剪成日形代表太陽,放在五升桝下面,代表葬禮這天是大吉之日;若當天是不吉之日,就不能放這塊紅紙。
     
  3. 斗有什麼功用意義?

    「斗」,是五穀雜糧的測量工具,容器形狀有圓形或方形,《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就有記載:「十升為斗……,斗者,聚升之量也。」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由此可知,「斗」乃家家戶戶必備生活用品。米在古代也是一種避邪之物。

    「米斗」一詞,據《台灣度量衡調查書》頁49所載,是自清代起僅在臺灣宜蘭才有的一種量制俗名。當時其他地方如臺北、基隆、北港等地,則普遍使用五升斗之詞。‧註解3

    人以糧食為生存的根本,先人在買米時都會說「買幾斗米」。歷史上有名的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為生計而出任彭澤令時,堅決「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向威權卑顏屈膝而青史留名。

    《漢書》卷四三《酈食其傳》中有一句名言:「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意喻吃飽飯就是人最重要的事;台灣諺語也說:「吃飯皇帝大」,就是指這個道理。
     
  4. 為什麼會出現捧斗?

    喪禮上會使用到家家戶戶都有的「斗」,是很自然發生的事,因為過去主要是土葬,出殯時要帶的東西很多,使用米斗一方面便利好拿,另一方面穩定神主牌位,同時將祭拜用的香、稻穀粒、小鐵釘、硬幣、孝棒(數量視亡者男性)等集中一處,方便攜帶不使遺失。

    而這些祭物又有哪些象徵性意義?

    研究《台灣喪葬禮俗源由》的魏英滿、陳瑞隆於書中指出 ,米斗內放有硃筆(點主用)、銀紙及五穀籽──稻穀粒、犁頭生(象徵豐收)、木炭塊(寓意旺盛)、小鐵釘(祈求添丁)、銀角仔(硬幣表示發財)。‧註解4

    歸納來說,稻穀粒象徵家中「五穀豐收」,有充足的米糧食物,生活將不虞匱乏,自然身體強壯,財富也能源源而來;木炭塊寓意家族旺盛;鐵釘(釘與丁通,即男丁之意)象徵可以生男,硬幣、紙幣則象徵財寶具足。

    久而久之經過一代代的沿襲,「捧斗」變成一種喪葬習俗,其實這與先民的生活習慣、環境,膠漆相融而成。

傳統葬禮過程中以男性為主導的儀式多不勝數,出殯往程由長子捧斗、回程由長孫來捧斗,象徵男性傳接繼承,延續世代香火。|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傳統葬禮過程中以男性為主導的儀式多不勝數,出殯往程由長子捧斗、回程由長孫來捧斗,象徵男性傳接繼承,延續世代香火。 攝/楊子佛教禮儀
 

二.現代男女平等,子女皆可捧斗

  1. 為什麼由長子、長孫擔任?

    男耕女織的農業時代以大家庭居多,男性長期以來是家庭最主要生產力,也是社會的經濟動脈,因此傳統價值觀是生子要生男,才能延續香火,若是一個家庭沒有生男,則會被認為沒有後代子嗣,就是「斷了香火」,這是件可悲的事。

    而傳統倫理觀念中,又最看重長子、長孫,是後代子孫輩的代表。「長子」為排行最大的兒子,一般由正室所生,是承繼父業的第一順位繼承人,「長孫」指的是排行最大的孫子。

    出殯往程由長子捧斗、回程由長孫來捧斗,象徵著傳接繼承,延續了世代香火。

    民間稱說「大孫捧斗」,意即看到捧斗的人就知道他的身分是長孫,又稱為「捧斗孫」、「米斗孫」。台灣諺語講:「大孫頂尾子,財產多一份」,意思是長孫如同爺爺的么兒,在分財產時也會有一份,因此在傳統喪葬習俗中,長孫與父親算同一輩,其穿戴的孝服飾也會和父伯叔同一類。
     
  2. 還有哪些人可以擔任捧斗?

    過去的農業社會,若家中沒有男丁只有女兒,找誰來進行「捧斗」儀式呢?有以下幾種:
    ①.無長孫時由姪孫代替捧斗(同姓族親或同輩男性親友的兒孫)。
    ②.由贅婿捧斗。
    ③.由親戚兒子認作義子捧斗。
    ④.由家族推舉的人幫忙捧斗。
     
  3. 直系血親兒女都可以捧斗

    當代全球化影響下,人們觀念不斷改變,現在火葬越來越流行,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所發布的臺灣遺體火化率於2017年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日本。且選擇環保自然葬的人數每年不斷升高,顯示有愈來愈多民眾的喪葬習俗觀念持續在轉變。

    如今社會主流葬禮是火葬,儀式上不需要用土葬的五穀籽、硬幣,也沒有孝棒、鐵釘,米斗裡只有放一個神主牌位,「捧斗」從功用性質變成一種隱含象徵,讓人好知曉亡者這一家有男丁傳宗接代。

    傳統喪禮以父權為主導,男性是主要祭祀傳承者,因此許多儀節以「兒子」和「孫子」為主體,呈現男尊女卑的社會價值觀,這與當代社會「男女平等」是脫節的,早已不合時宜,因此「捧斗」習俗也應與時俱進。

    傳統喪禮以父權為主導,男性是主要祭祀傳承者,許多儀節以「兒子」和「孫子」為主體,呈現男尊女卑依性別不依長幼輩分的社會價值觀,這與當代社會「男女平等」是脫節的。|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傳統喪禮以父權為主導,男性是主要祭祀傳承者,許多儀節以「兒子」和「孫子」為主體,呈現男尊女卑依性別不依長幼輩分的社會價值觀,這與當代社會「男女平等」是脫節的。 攝/楊子佛教禮儀

    在政府頒布的《現代國民喪禮》中,不論兒子女兒都可以擔任「捧斗」,因為親情不因性別而有差異,血緣與愛永遠恆久。

    再從回應現代殯葬自主、性別平等、多元尊重的核心價值來說,兒子女兒一樣能承接「慎終追遠」的價值,都可以為亡者「捧斗」。若亡者只有女兒沒有兒子,也不需要另找外人,因為「她」才是與亡者最親的家人。

    總而言之,「捧斗」主要是在彰顯「後繼有人」的意義,女兒一樣能讓父母安心、託付,因此子女都可以在出殯「捧斗」,乃至捧骨灰罈晉塔,只要家族的人說好由誰來代表,不需要另找外人來代替,直系血親的兒女都是與亡者最親的家人,都能表現香火的延續。

《現代國民喪禮》中,兒子女兒皆可「捧斗」,因為親情不因性別而有差異。|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由政府出版之《現代國民喪禮》中,兒子女兒皆可「捧斗」,因為親情不因性別而有差異。 攝/楊子佛教禮儀
 

三.佛化奠祭的理念,不需要捧斗

聖嚴法師說:「法鼓山以佛教的信仰和現代人立場,推動慎終追遠和冥陽兩利的佛化奠祭理念與做法。在簡化節約惜福培福的原則下,完成隆重肅穆整齊祥和而又莊嚴的佛事。對亡者作懇切的追思及虔誠的祝福,對其家屬親友也能達到安慰及關懷的目的。讓人人感受到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

以佛教觀點進行安排的佛教奠禮,不須擇吉日、吉時,也不需招魂幡、開魂路、捧斗、撐傘遮牌位、辭生、放手尾錢、拜腳尾飯與燒腳尾錢封釘燒紙錢、庫錢等俗儀,用誦持經文及佛號來為亡者祝福祈願,重點是在以佛法開導與救濟,化解煩惱的業力,令得超生離苦。

現代佛教葬禮重視冥陽兩利精神內涵,不需捧斗、落實殯葬兩性平權,有別於傳統喪葬禮俗中多為不合時宜且重男輕女的做法。 攝/楊子佛教禮儀|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現代佛教葬禮重視冥陽兩利精神內涵,不需捧斗、落實殯葬兩性平權,有別於傳統喪葬禮俗中普遍不合時宜且重男輕女的做法。 攝/楊子佛教禮儀

因此,在捧斗等祭祀儀式上,隨時保持恭敬、虔誠之心,才是應有的基本禮儀。

楊子佛教禮儀有感於聖嚴法師以身作則的身教與說法,二十多年來致力推行「心靈環保」理念的根本,本著護持、弘揚佛法的願心,365天全年無休地、日日為往生菩薩與家屬盡心服務,同時秉持利他、同理、關懷生命的態度,推動實踐殯葬自主性別平等、多元尊重的現代喪禮核心價值,以如法的佛教禮儀完成了一場又一場莊嚴、肅穆、溫馨、祥和的佛事,也造就了今日楊子「佛教禮儀最優品牌」的金字招牌。

若對佛教生命禮儀服務有任何需求或疑問,請致電0800-365-108,隨時提供諮詢。
 
註解:
  1. 《臺灣舊慣習俗信仰》頁264,為「民國七十年八月再版」版本。
  2. 參見維基詞典:https://zh.wiktionary.org/zh-hant/%E6%A1%9D
  3. 參見:陳慧先著作〈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頁31-32。
  4. 參見《慎終追遠──台灣喪葬禮俗源由》第59頁。
請勿盜文,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轉發分享。感恩敬謝!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