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生死自在.末期病患照顧與臨終關懷關鍵課題(下)


末期病患照顧與臨終關懷的一些關鍵課題(三)

2013/5/19     |     作者:慧開法師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第四個問題中所問的「家人有誦經、放念佛機,教導阿媽放下現在的身體,往生極樂,如果阿媽真的聽得懂,這樣就不會很害怕?」我認為家人的作為似乎消極了點,不夠積極,對於「往生佛國淨土」的信念似乎不夠堅定,而且對於能否幫助阿媽放下現在的身體,往生極樂,也似乎心存懷疑。

  念佛法門的成就與功效,就是奠基於淨土三要「信、願、行」上面。信者,堅信佛言不虛,深信法門殊勝,自信己力可及;願者,深心發願,求生淨土,得與如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行者,歡喜信受,依教奉行。「信、願、行」三要資糧具足,必然往生。

  雖然阿媽已經失智,無法自己力行「信、願、行」三要,但是家人可以奉行「信、願、行」三要,以此回向給阿媽,引導阿媽念佛、發願、求生淨土。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只要家人信心堅固,而且依教奉行,必有感應。

  有關播放念佛機的問題,我要特別提出來分析說明。如果是在阿媽意識還很清晰的時候,由她本人自主地播放念佛機而聽聞佛號,然後跟著口誦或心念,確實是有很大的熏習效果。但是對於已臥床多年的阿媽,心智微弱、意識不清,如果只是放念佛機給她聽,而沒有家人在身旁助念,那是沒有效果的。

  道理很簡單,因為念佛機是機器,只有音波,沒有意念,沒有腦波,不能激發阿媽的潛意識引起共鳴。一定要由家人「親口」為阿媽開導、誦經、念佛、回向,而且要透過家人的「意念」用心觀想、祈求佛、菩薩的慈悲加持,藉由家人「至誠懇切」的心念,誦經、念佛所發出的聲調音韻,就能經由阿媽的耳根進入她的深層意識 中,才能旁助阿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念佛機充其量只能作為輔助之用,絕對不可以完全都沒有家人隨侍在側為阿媽助念,只是播放念佛機聊表心意,那是沒有效的。

  除了以上討論的三個實際情況之外,讀者的來信中還提了二個問題,而這二個問題也是很多人都曾問過的,特別分析及建議如下:

  問題一:法師在文章中提到您不願母親插鼻胃管,是很明確的知道母親的個人意願嗎?如果親人是意識清楚且有表達能力,家人是否應該親自詢問病人,依病人意願再作決定?

  分析及建議:其實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反映出大多數人心中的焦慮與不安,深怕自己作出有違病人意願的錯誤決定。大多數人都會很害怕自己在面對家人親族,乃至鄰里社區的關注時,承擔不了那樣沉重的責任與壓力,而不敢也不願做出決定,就希望把問題回歸給病人,讓病人自己做決定,不論後果是好是壞,自己都不必承擔。

  這是生命中一項非常弔詭的課題,當親人尚未重病之前,意識清楚且有表達能力的時候,家人中有誰會預先提出——又真的敢提出——末期醫療抉擇的問題?就算有人敢提出,家人是否都能不避忌諱、開誠布公地討論?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

  等到親人成了末期病人,陷入進退維谷的生命困境時,家人真的需要親自詢問病人的意願時,病人卻往往已經意識不清,或者喪失表達能力了,我們根本就無從得知他的意願。如此弔詭的情境,使得問題陷入僵局,似乎很難解套。

  在回答我如何為媽媽作決定之前,我先舉一個類似烏鴉反哺的比方,讓大家了解問題的關鍵,以及可能的解套方向。

  回想我們小的時候,從嬰兒到孩童時期,還沒有行為能力及判斷能力,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衣、食、住、行等等)都是由父母親照顧及作決定,父母親當然也會顧及我們的偏好與喜怒哀樂,但是在關鍵時刻,例如我們得了重病的時候,他們會義無反顧地代替我們做出對我們最有利的決定,一切風險與後果,他們也都勇敢地承擔下來,那是基於親情與愛,不計毀譽及利弊得失的。

(續待)

以上文章資訊內容轉載自
佛光山 人間福報 生命書寫: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05806

 


 

末期病患照顧與臨終關懷的一些關鍵課題(四)

2013/5/26     |     作者:慧開法師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的長輩親人到了年老重病,乃至末期臨終的時候,如果已經喪失了判斷能力或表達能力,我們怎麼能夠因為害怕承擔責任與風險,或者擔心親族鄉寅乃至鄰里社區的閒言閒語,而把問題丟回給重病或臨終的親人呢?

  就像父母親呵護重病的幼兒時一樣的心情,在長輩親人面臨「求往生」的關鍵時刻,我們也應該設身處地、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捍衛」他們的「死亡品質」與「死亡尊嚴」,同時積極地為他們「求往生」,這也是基於親情與愛,不計毀譽及利弊得失,這才是真正「孝道」的實踐與彰顯。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已很清楚地交代,不讓媽媽插鼻胃管的理由及前因後果。但是我要強調一點,媽媽和我母子之間一向是無話不談的,所有媽媽心底的話,不論喜怒哀樂,她都會毫不避諱地跟我訴說,我有什麼話也都會跟媽媽說。媽媽和我的互動,可用「母子連心」來形容。

  從十年前開始,媽媽和我們兄弟就已開始面對老化及生死大事的問題,五年前她甚至經常跟我抱怨:為什麼阿彌陀佛還不來接她?三年前,經診斷確定媽媽已經輕度失智。二年前,爸媽在家裡都發生了比較嚴重的跌倒事件,去年九月開始,媽媽的身體狀況明顯地惡化,不但她自己已有了心理準備,我們兄弟也都有了準備。

  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說,雖然在最後那段時間,媽媽已無法用言語表達,但是我們兄弟都很明確地知道媽媽的生死態度及個人意願。基於這樣的母子互動與理解,當我們兄弟明確得知媽媽的腦部已經有三分之一,幾近壞死,導致不可逆轉的腦部功能喪失,我就決定為媽媽「求往生」,而非愚昧地「求生」,一切責任與後果由我承擔,也感謝弟弟們的支持。最後,媽媽意識清晰地在佛號聲中含笑捨報往生。如果我們仍然昧於現實,執意要為媽媽「求生」,是不可能有這樣圓滿的結局。

  問題二:法師的母親是由家人分攤照護,還有看護幫忙,我的外婆是由我母親二十四小時不離身照護,阿媽好像小嬰兒,醒來一定要看到人,不然會一直叫,我的媽媽捨不得,就算晚上二、三點一定陪著阿媽,偶爾還要半夜送急診,還有很多生活細節,我的母親嚴重睡眠不足,對體力及心理是一大考驗。因此我看了法師早些寫的照護文章,除了貼切贊同,還有「差一點」的感覺。

  分析及建議:當年開爸爸受傷住院時,幾個弟弟還小,主要由媽媽和我輪流照顧長年臥病的爸爸,前後將近五年,所以我非常能體會提問讀者母親的辛勞,要獨力承擔照顧阿媽的所有工作和責任。

  如果拿讀者的阿媽和開媽媽的情況兩相對照,我認為不只是「差一點」,而是「差很大」。差別主要是在於家人能否凝聚共識,能否同心協力地陪伴照顧末期病人,集中心力且目標明確地幫助臨終親人「求往生」。

  照顧末期重病或臨終的親人,本來就不應該是一個人的任務,而是全家人的責任。如果家族中只是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負全責,而其他的人僅憑一張嘴出主意,這是極不公平而且極不合理的事。

  這當中存在著一種弔詭的情境,面對阿媽年老失智的狀況,可說是已經日薄西山,雖然家人在情感上都想要為阿媽「求生」,但是在現實上大家也都知道再恢復到健康的生命,希望渺茫,只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延續阿媽的病體,讓大家看到而已;另一方面,也可能會認為那都要仰賴醫生及醫療科技的專業,他們根本就幫不上忙,只能旁觀等待奇蹟。

  結語:當生命拖過了賞味期,而且超過現代醫療的極限時,生命唯一的出路就是「求往生」。為親人「求往生」,需要全家人凝聚共識,也需要家人同心協力、分工合作地全程陪伴臨終親人,這是最後能夠真正克盡孝道的機會,一旦錯過就成千古遺恨。

(全文完)

以上文章資訊內容轉載自
佛光山 人間福報 生命書寫: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06817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