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誰來搬開環保葬的絆腳石?(中)

【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臺北研討會精華摘要&反思


【楊子佛教禮儀.臺北訊】
 
「即使日後也有其他人葬於此,但那不重要,我知道爸爸在那裡,」眼眶泛紅的女子將手按在心口上,輕聲說:「他也永遠在這裡。」
 
環保葬協會的臺北場座談會第二階段議題「家屬樹葬追思需求與葬區規劃」,堪稱環保葬最多人關切的焦點問題,除了與談人之外,與會來賓更是踴躍發表意見
▲環保葬協會的臺北場座談會第二階段議題「家屬樹葬追思需求與葬區規劃」,堪稱環保葬最多人關切的焦點問題,除了與談人之外,與會來賓更是踴躍發表意見。
 
環保葬絆腳石之四:追思需求無法滿足 !?
 
環保葬絆腳石之四:追思需求無法滿足 !?
 ▲家屬葬後的追思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是本次座談會中最多人提到的問題,相關的討論意見也最多!
 
休憩相關設備?
 
  本身也是環保葬家屬的郭慧娟理事長,提及父親選擇樹葬於臺中大坑歸思園,後來她與家人前往追思時,才發現葬區連棵能遮蔭的樹都沒有,更甭提涼亭、座椅了,大家只能站在烈日下忍受酷熱。儘管政府一再強調環保葬區要公園化,但是,放眼各縣市樹葬園區,大都連椅子都沒有,這樣的「公園」會有民眾想去嗎?
 
  第二場「家屬樹葬追思需求與葬區規劃」議題的與談人,林銘堉醫師和王姿菁理事均提出,葬區應考慮建置休憩功能相關之便民設施,除了遮陽避雨的場所(可供休憩或進行儀式)和座椅,最好還能貼心增設飲水機或飲料販賣機、獨立的廁所或洗手檯、殘障步道等等。
 
  與談人曹勝宏理事,特別分享近期赴日參訪心得,他說當地墓園也是走自然休閒路線,堪稱城市綠肺;和臺灣環保葬區不同的是,分布於日本都會區的這類自然風墓園(例如「風の丘樹木葬墓地」),會提供往生者骨灰罐或立碑,並依使用年限長短定期收費。說起來有點像本地的納骨塔,只不過是把塔位露天化、公園化罷了。
 
  事實上,由法鼓山負責管理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就是一個兼具多重功能的葬區。楊子服務過的許多家屬,都認為將親人植存於此,日後前來追思時亦可親近道場,來到佛菩薩跟前祈願祈福,獲得身心安定,一舉數得。宗教療癒心靈的功能,亦由此可見一斑。
 
由法鼓山負責管理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就是一個兼具多重功能的葬區。許多家屬都認為,日後追思時亦可親近道場,來到佛菩薩跟前祈願祈福,獲得身心安定,一舉數得
▲由法鼓山負責管理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就是一個兼具多重功能的葬區。
 
葬穴短期標記?
 
  由於殯葬管理條例規定,環保葬不得造墓、立碑,甚至做任何記號,以致常有家屬來到葬區追思時,找不到親人的樹葬地點。張郡庭理事分享實務經驗時表示,她都會建議家屬,可在樹葬穴位處,找個有明顯地標的方位拍照,以便日後追思。
 
  另外還有業者建議,政府或可考慮開放葬穴增設編號之類的短期標記,以便於家屬追思或祭祀,例如以傳統習俗的三年喪期為期限,三年後自動撤銷編號。
 
  關於葬穴位置的議題,也有業者提出質疑:環保葬的宗旨是讓土地可以重複利用,例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一段時間後即會執行翻土,但是,來此追思的家屬,如果知道先人的骨灰早已不在原地了,情何以堪?
 
  針對這個問題,在研討會上播放的樹葬流程示範影片中,家屬所說的一段話,或可作為解答:
「即使日後也有其他人葬於此,但那不重要,我知道爸爸在那裡,」說話的同時,影片中那位眼眶泛紅的年輕女子,抬起手輕按在自己的心口上,「他也永遠在這裡。」
 
「即使日後也有其他人葬於此,但那不重要,我知道爸爸在那裡,」說話的同時,影片中那位眼眶泛紅的年輕女子,抬起手輕按在自己的心口上,「他也永遠在這裡。」
▲即使日後也有其他人葬於此,但那不重要,我知道爸爸在那裡…
 
葬後追思設施?
 
  針對葬區的追思設施,身為榮總退休護理師的張靜安理事,以及郭慧娟理事長,各自提出了不少建議,諸如僅供短期(如三個月、半年或一年)使用的「追思牆」、「追思花廊」,提供可放置相片、名牌或鮮花的空間,以便家屬追思。
 
  另外,除可建置提供家屬休憩的休息區或咖啡吧,亦可規劃方便進行多元宗教儀式的場所,例如祈福卡吊掛專區、水燈祈福專區(生命之河)、天堂祝福區(設置「天堂信箱」,讓家屬可藉由書寫抒發思念、遙寄祝福)等等。
 
  以楊子服務過的個案為例,其中有不少選擇植存於金山環保生命園區者,家住中南部,無法時常來到園區現場追思,因此多半會在家中設立小牌位,或只是在案頭放置親人相片,每日朝夕可見,隨時可追思。
 
  畢竟,以佛教觀點而言,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生命只是地水火風的因緣和合,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唯有神識不滅而已。生命逝去後,神識也會重新啟程,繼續下一階段的修行旅程。因此,當一切塵歸塵、土歸土之後,其實無須太過執著於骨灰(色身)所在地。
 
針對葬區的追思設施,張靜安理事與郭慧娟理事長,各自提出了不少建議,諸如「追思牆」、「天堂信箱」、「祈福卡吊掛專區」等等
▲針對葬區的追思設施,張靜安理事與郭慧娟理事長,各自提出了不少建議,諸如「追思牆」、「天堂信箱」、「祈福卡吊掛專區」等等。
 
環保葬絆腳石之五:環保葬觀念教育不足 !?
 
環保葬絆腳石之五:環保葬觀念教育不足 !?
▲國人對環保葬的正確觀念認知匱乏,應是此次研討會上最具爭議性的問題!
 
  會中陸續有業者以「無墓可掃」為由,對環保葬提出否定看法,甚至將近期國內接二連三的殺人案,歸咎於「環保葬摧毀慎終追遠文化,使孝道淪喪,導致前所未聞的逆倫犯罪頻仍。」——如此倒果為因的牽強邏輯,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對環保葬的認知有誤,才會產生此類偏見。然而,主管機關除了高喊政策口號,以各種優惠方案利誘民眾選擇環保葬,卻不見更實際有效的觀念教育。試以會中一位業者的意見為例:時下的禮儀師證照考題,盡是傳統喪葬文化習俗,環保葬相關內容卻付之闕如,顯然完全與時代、社會脫節。
 
  試問,如果連殯葬產業的專業人員,都對環保葬一知半解,又如何能期望社會大眾擁有正確認識,進而認同接受呢?
 
只要是以至誠的感恩心、祝福情,為往生親人送行,環保葬一樣莊嚴、溫馨又有愛
▲只要是以至誠的感恩心、祝福情,為往生親人送行,環保葬一樣莊嚴、溫馨又有愛。
 
  禮儀志工經驗豐富的作家江羚瑜,在會中分享自己擔任樹葬區導覽工作期間的觀察所得,即如此表示:一般民眾來到葬區,往往只注意風景是否優美,卻少有人關心或了解樹葬的流程或者背後的意義。
 
  移風易俗,需要時間,更需要從扎根做起。由此觀之,倘能將環保葬議題,納入公民教育,實不失為長遠之計。
 
  楊子牧師兄也在會中談及,當年法鼓山首開先例推動「植存」,絕不是為了改變傳統的慎終追遠文化!聖嚴法師的初衷,純粹只是從佛教的角度,提出一種殯葬新思維,讓人們了解,對於身後歸宿,其實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
 
  一如楊子長久以來不斷告訴家屬的,只要是以至誠的感恩心、祝福情,為往生親人送行,環保葬一樣莊嚴、溫馨又有愛。
 
(~待續)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