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樹葬難題怎解決:骨灰分解有速效?(上)

~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骨灰如何有效分解交流研討會」紀實


【楊子佛教禮儀.臺中訊】

  自然葬,其實並非新世紀的新產物,因為自有人類以來,就有樹葬和海葬,但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時下的「環保自然葬」乃是基於環保意識而採行的葬法!然而隨著近年國人環保葬比例的增加,相關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例如原本號稱「可在兩年內分解」的骨灰,很可能反成環保葬「不環保」的元兇,究竟問題癥結何在?

 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於 8 月 30 日在中興大學農業環境科學大樓土壤環境科學系演講廳,召開「骨灰如何有效分解交流研討會」
▲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於 8 月 30 日在中興大學農業環境科學大樓土壤環境科學系演講廳,召開「骨灰如何有效分解交流研討會」。

  成立才滿兩個月的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繼 6 月 23 日成立大會當天的座談會上,和與會各界人士就環保葬各面向問題進行過初步交流後,旋即積極召開了第二次的研討會——就在 8 月 30 日,於中興大學農業環境科學大樓土壤環境科學系演講廳,針對各地樹葬園區所面臨的骨灰分解問題,舉行了「骨灰如何有效分解交流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係由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臺灣殯葬資訊網等單位合辦,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到產官學界專家學者,除了臺中市生命禮儀管理處陳志銘處長、興大土壤環境科學系主任黃裕銘教授,還包括殯葬禮儀服務相關業者,在會中與各界人士交流分享國內現行樹葬的骨灰處理實況,以及所遭遇的瓶頸和可行的解決方案。
 
環保葬的問題面向,遠比外界想像得多

  現行環保葬值得探討的問題面相,其實遠比外界想像得要多,從葬法到儀程,從政府單位到民間業者,都有很大的改良進步空間!

  鑒於公部門因人力、預算有限,無法面面兼顧,甚或是為免影響民眾的環保葬意願,而刻意隱瞞時下環保葬的諸多問題;眼見種種亟待解決的問題被擱置,肩負著為土地盡心、共創美好環境等使命的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更是責無旁貸,決定透過參訪葬區並定期公布調查報告、舉辦研討會等多元方式,敦促大眾重視並面對環保葬的問題,以期推動產官學界集思廣益,協力解決環保葬的發展瓶頸。

  誠如郭慧娟理事長在會前致詞所言,自然葬的概念其實並不新鮮,因為自古以來就有樹葬和海葬,但今人的「環保自然葬」與古人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我們是以「環保」為出發點。既然環保葬是政府的既定政策,那麼就應該把整個流程中所有的問題和隱憂,特別是有違「環保」初衷的問題,攤在陽光下檢視,並進一步思考解決,共同找出能讓大家都安心的絕佳做法,而非諱疾忌醫一味逃避,否則等到小問題惡化為大問題,很可能反淪為環保葬長遠發展的絆腳石。

  因此,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決定先從環保葬的「環保」問題下手,亦即各式環保葬中件數比例最高的樹葬(包括花葬)現下所面臨的「骨灰分解」難題——此一問題看似很小,但卻大大影響葬區土地能否永續循環利用的環保目標!而這便是 8 月 30 日這天,協會訂於中興大學舉行「骨灰如何有效分解交流研討會」的由來。

 郭慧娟理事長指出,環保葬政策,該努力設法解決相關問題
▲郭慧娟理事長指出,既然環保葬是既定政策,就該努力設法解決相關問題,讓大家都安心,以利環保葬的永續發展。

從中市樹葬區現況,看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讓大眾更明瞭現行的樹葬實況與瓶頸,臺中市生命禮儀管理處陳志銘處長特別應邀,在會中報告分享公立葬區的樹葬做法以及使用現況。

  根據陳處長的說明,臺中市民選擇樹葬的人數幾乎是以倍數成長,樹葬件數目前平均每月有 80 至 100 件,且此一數據正逐年增加中。因此,民國 95 年 12 月啟用的臺中第一座樹葬園區大坑「歸思園」,因原規劃的 1536 個樹葬穴位全滿,不得不在 104 年 4月停葬;至於 101 年 1 月啟用的神岡「崇璞園」,則規劃有 3116 個穴位,截至今年 7 月底為止,已使用 2158 個穴位。以每年平均樹葬件數近千的統計數據來看,崇璞園穴滿停葬之期指日可待,為此臺中市府正積極籌劃再增設建置兩處樹葬園區。

 陳志銘處長在會中報告分享臺中市公立葬區的樹葬做法以及使用現況,示範現行的樹葬程序
▲陳志銘處長(右二)在會中報告分享臺中市公立葬區的樹葬做法以及使用現況,並透過實際操作示範現行的樹葬程序。

葬區的空間規劃

  其實在大坑歸思園啟用後,穴位規劃不當的問題便逐漸浮現,因而市府在設計神岡崇璞園時已有所改善。不過,有關穴位的規劃,或許還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在此試以占地0.6公頃(即 6000 平方公尺)的大坑歸思園為例,園區是以每棵樹的周圍劃分出九宮格穴位來埋藏骨灰,無形中浪費了許多空間。若以成年人骨灰實際體積平均 9 立方公分來看,假設 0.6 公頃的園區只取 1/50 土地來設置樹葬穴位(其餘的 49/50 包含植樹、景觀空間與樹葬穴位的間距),簡單試算: 1200000平方公分(120 平方公尺) ÷ 9 平方公分(骨灰所占面積),則所得數字大於 13 萬(穴位),以此對比原始規劃的 1536 穴位,不難想見有多少的土地空間被閒置浪費了。
 
葬法的逐年改良

  再就葬法的改良而言,最早期的骨灰容器是環保玉米罐,當時做法是將整個罐子放入穴內;後來,容器改良為更易於分解的環保紙袋,又因紙袋容量較小而分裝成三至五袋,最後直接將紙袋置入穴內。

  然而無論是玉米罐或紙袋,莫不徒增骨灰分解的難度與時間,因為容器易吸附溼氣,使骨灰更容易凝結成塊,更不利於分解!於是,如今的做法多採先以紙袋分裝骨灰並置於紙盒內,以便攜帶到葬區;下葬時,直接將紙袋中的骨灰倒入穴內,紙袋與紙盒則可回收再利用。

 現行的樹葬做法,多為直接將紙袋中的骨灰倒入穴內,紙袋則可回收再利用
▲現行的樹葬做法,多為直接將紙袋中的骨灰倒入穴內,紙袋則可回收再利用。

  至於骨灰倒入穴中的程序,目前常見者多為倒完第一袋骨灰後,上面鋪一層花瓣,再鋪一層泥土;然後再倒入第二袋骨灰,再鋪一層花瓣、一層泥土,其餘以此類推。但是,採用這樣的做法,骨灰真的就加速分解了嗎?這個問題,恐怕得回到骨灰的組成成分來討論。
 
從骨灰的主要成分,檢視分解問題

  根據第二位講者,原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蔡宜廷專員的說明,人體的四大成分分別是水、蛋白質、脂肪、無機物,當前三者都在火化過程中燒盡後,最後遺留下的便是無機的骨灰,主要成分是呈微鹼性的磷酸鈣,實驗證明,它也是難以自然分解的環境負擔。

 蔡宜廷專員表示,骨灰的主要成分為磷酸鈣,而此一無機物實可說是難以自然分解的環境負擔
▲蔡宜廷專員表示,骨灰的主要成分為磷酸鈣,而此一無機物實可說是難以自然分解的環境負擔。

  儘管已有實驗數據指出,相較於其他哺乳類動物,人類的骨密度是最低的(料想主因八成是缺乏運動吧),但依據美國佛羅里達州相關研究歸納出的公式,「成年人骨灰重量 ≒ 體重 × 3.5 %」,則體重 60 公斤的成年人,骨灰重量至少有 2 公斤,試想一下 2 公斤重的石塊在地底下的模樣,好像也沒什麼嘛,那好,再試想一下 1000 個 2 公斤重石塊密布在地底下的情景——雖說海會枯石會爛,但這些地底骨灰塊究竟何時會爛,恐怕沒人預測得出來,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但誰又敢說它們不會在多年後成為化石呢?聽來有點好笑,但若想像一下各地樹葬區都淪為化石區,以致土地無法有效重複利用,後代子孫即使想樹葬也沒地可葬,恐怕沒人笑得出來吧!
 
骨灰做肥料最好,磷為植物必需元素

  那麼,骨灰究竟應該怎麼處理,才能真正實踐環保葬的環保目標呢?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黃裕銘主任語出驚人地說:「骨灰,拿來做肥料最好!」

 黃裕銘主任幽默說道,倘若民眾能突破心理障礙,其實骨灰的最佳用途就是拿來做肥料
▲黃裕銘主任幽默說道,倘若民眾能突破心理障礙,其實骨灰的最佳用途就是拿來做肥料。

  此話怎講?黃主任進一步解釋,因為骨灰主要成分磷酸鈣中的磷,是植物生長必需的養分之一,因此人們大量開採磷礦製造肥料,以致地球的磷礦資源迅速消耗,有科學家預言全球的磷礦儲存量將在不久的未來耗竭殆盡(有人說還剩兩百多年,也有人說只剩下數十年),屆時農業的發展堪憂,換句話說,人類將面臨糧食生產危機!因此,既然骨灰含有最天然的磷,何不徹底貫徹「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精神,化作肥料真正回歸自然!

  當然了,幽默的黃主任說,現階段大眾應該都還沒法突破心理障礙,真敢把先人骨灰拿去當花肥菜肥吧!不過,他也順便宣導了一下施肥的正確觀念:「種植農作物的堆肥,絕對不能使用磷肥!」咦?前面不是才說骨灰含磷所以可做肥料,現在怎麼又不能用於堆肥了呢?

  黃主任趁機說明,磷的特性就是難以分解,因此常可見農民菜園裡的作物都已可收成,當初播種時堆在土壤表面的磷肥,居然還「粒粒分明」地堅守崗位,絲毫不見分解消融。由此不難推想,地底的骨灰也絕不會在短時間內自然分解的!

 黃主任以簡報照片為證,說明當菜園裡的作物都已長成,當初播種時堆在土壤表面的磷肥(白色顆粒物),仍舊「粒粒分明」,不見分解消融
▲黃主任以簡報照片為證,說明當菜園裡的作物都已長成,當初播種時堆在土壤表面的磷肥(白色顆粒物),仍舊「粒粒分明」,不見分解消融。
(~待續)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